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谏的意思、三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谏的解釋

(1).三次勸谏。見“ 三諫之義 ”。

(2).三個谏官。指 宋 代 吳昌裔 、 徐清叟 、 杜範 。《宋史·吳昌裔傳》:“ 吳昌裔 與 徐清叟 、 杜範 一日并入臺,皆天下正士,四方想聞風采,為《至和三諫詩》以侈之。”

(3).三個谏官。

(4).三個谏官。指 明 代 吳之佳 、 葉初春 、 張棟 。見《明史·吳之佳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谏"是漢語古典詞彙體系中的重要概念,主要包含三層釋義:

一、詞義溯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定義為"臣子對君主的三次規勸行為",該解釋源于《禮記·曲禮下》"三谏而不聽,則逃之"的記載。《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補充說明其特指"符合禮制的規勸程式",強調次數限定背後蘊含的等級制度特征。

二、曆史沿革 《春秋公羊傳·莊公二十四年》何休注記載:"三谏之禮,謂君臣有義,三谏不從則待放",揭示該制度在周代政治運作中的具體實施規範。漢代經學家鄭玄在《三禮注》中進一步闡釋,将三次進谏細分為"諷谏""順谏""直谏"三種遞進方式,形成完整的規谏體系。

三、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着中國古代政治倫理的雙重維度:既體現儒家"以道事君"的忠貞觀念(《論語·先進》),又包含"事君三違而不去"的權變智慧(《孟子·萬章下》)。《辭源》(第三版)特别指出,該詞在唐宋時期逐漸從制度術語演變為表達執着勸誡的文學意象,常見于杜甫、白居易等詩人的諷喻作品中。

網絡擴展解釋

“三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綜合理解,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基本含義:三次勸谏

“三谏”最核心的釋義指臣子對君主的三次勸谏行為,源自儒家經典中的“三谏之義”。據《公羊傳》記載,臣子應在君主有過失時多次進谏,若三次勸谏未被采納,則不必強求,以避免招緻禍患。這一理念體現了古代“事君之道”的規範性與現實考量。

二、特定曆史人物群體

  1. 宋代三谏官
    指南宋官員吳昌裔、徐清叟、杜範三人。《宋史》記載他們因正直敢谏而聞名,時人作《至和三谏詩》贊頌其風骨。

  2. 明代三谏官
    明代萬曆年間,吳之佳、葉初春、張棟因多次直言進谏被并稱“三谏”,《明史·吳之佳傳》對此有明确記載。

三、延伸文化内涵

“三谏之義”作為成語,承載了中國傳統政治倫理中“忠谏”與“明哲保身”的辯證關系,既強調臣子的責任擔當,也警示過度堅持可能帶來的風險。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自詞典釋義及史書記載,若需查閱完整文獻原文,可參考《宋史》《明史》或漢典網相關詞條。

别人正在浏覽...

阿那忽半半天避喧臣一嗤騃重文輕武詞慚打場兒倒除獨行其道對荅獨木難支糞坑古兒汗合勢黃刺玫徽稱江垠矯奸交通島解疑精進勇猛鸠僚卷宗昆媦老皇曆陸玩無人俛臨墨迹未幹暮天匿年濃汁排叉兒排氣污染滂滂砰朗辟佛千裡轉饷青玉盤欽竦戎壘少安無躁少裆無系沈雄詩集傳飾裝悚慨松人誦歎太儀踏腳鉗田園拖床吐盂未冠委咎文稿五使窙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