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谏的意思、三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谏的解釋

(1).三次勸谏。見“ 三諫之義 ”。

(2).三個谏官。指 宋 代 吳昌裔 、 徐清叟 、 杜範 。《宋史·吳昌裔傳》:“ 吳昌裔 與 徐清叟 、 杜範 一日并入臺,皆天下正士,四方想聞風采,為《至和三諫詩》以侈之。”

(3).三個谏官。

(4).三個谏官。指 明 代 吳之佳 、 葉初春 、 張棟 。見《明史·吳之佳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綜合理解,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基本含義:三次勸谏

“三谏”最核心的釋義指臣子對君主的三次勸谏行為,源自儒家經典中的“三谏之義”。據《公羊傳》記載,臣子應在君主有過失時多次進谏,若三次勸谏未被采納,則不必強求,以避免招緻禍患。這一理念體現了古代“事君之道”的規範性與現實考量。

二、特定曆史人物群體

  1. 宋代三谏官
    指南宋官員吳昌裔、徐清叟、杜範三人。《宋史》記載他們因正直敢谏而聞名,時人作《至和三谏詩》贊頌其風骨。

  2. 明代三谏官
    明代萬曆年間,吳之佳、葉初春、張棟因多次直言進谏被并稱“三谏”,《明史·吳之佳傳》對此有明确記載。

三、延伸文化内涵

“三谏之義”作為成語,承載了中國傳統政治倫理中“忠谏”與“明哲保身”的辯證關系,既強調臣子的責任擔當,也警示過度堅持可能帶來的風險。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自詞典釋義及史書記載,若需查閱完整文獻原文,可參考《宋史》《明史》或漢典網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谏:詞義解析

《三谏》這個詞在古代中國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義。它指的是智者或忠臣對君主發表明辭的勸谏,力圖改變國家政策或救國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漢字的構造,我們可以将“三谏”拆分成以下部首和筆畫:

來源和繁體字

《三谏》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在漢字的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參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古文尚書》為例,其中的「三谏」寫作「參諫」,字形更加複雜,筆劃更多。

例句

以下是使用「三谏」一詞的例句:

  1. 忠臣痛心默默地忍受着,他展開三谏進行最後一搏。
  2. 智者謙遜地進行三谏,希望君主能夠改變錯誤的決策。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相關的組詞有:

與「三谏」意義相近的詞彙有:

反義詞可參考:

總結

「三谏」一詞表達了智者或忠臣對君主進行勸谏的行為,這是為了改變政策或拯救國家。其源自《左傳》《古文尚書》等古代典籍,繁體字寫作「參諫」。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三谏」在漢字中的構造是由「三」旁和「谏」言部組成。使用「三谏」一詞的例句包括智者展開三谏進行勸谏,以及忠臣默默忍受并進行最後一搏。與「三谏」意義相近的詞彙有勸谏、告誡、規勸,反義詞則包括默許、默認和任憑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