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馬的意思、兩馬的詳細解釋
兩馬的解釋
指國馬與公馬。國馬,民間所出之馬,供往來之用;公馬,官家所給之馬,供公家運輸和軍隊使用。《孟子·盡心下》:“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 趙岐 注:“兩馬者,《春秋外傳》曰:‘國馬足以行關,公馬足以稱賦。’” 朱熹 集注:“此章文義本不可曉,舊説相承如此。”參閱 清 焦循 《孟子正義》卷十四。
詞語分解
- 兩的解釋 兩 (兩) ǎ 數目,二。一般用于量詞和“個、半、千、萬、億”前:兩個黃鹂。兩本書。 雙方:兩可。兩邊。兩便(客套用語,彼此方便)。兩旁。兩側。兩袖清風。兩敗俱傷。 中國市制重量單位:十兩(一市斤。舊
- 馬的解釋 馬 (馬) ǎ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馬匹。駿馬。馬到成功。馬首是瞻(喻跟隨别人行動)。 大:馬蜂。馬勺。 姓。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兩馬”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均需結合古代文獻與現代辭書進行解讀:
一、數量詞:指具體的兩匹馬
釋義:表示馬匹的數量為二。
文獻依據:
- 古代用例:
《戰國策·齊策四》載“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其中“車百乘”需配馬匹,可推知“兩馬”為常見數量組合。
- 現代辭書: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兩”為數字,表“二”之意;“馬”指哺乳動物“馬”。組合即指兩匹馬。
二、量詞“兩”的特殊用法:馬匹的計量單位
釋義:古代以“兩”(通“輛”)作為馬匹的計量單位,一“兩”即指一對馬(兩匹馬)。
文獻依據:
- 漢代簡牍記載:
居延漢簡中有“馬五兩”的記載(如《居延漢簡釋文合校》簡號37.35),意為五組馬,每組兩匹。
- 古代注疏:
《周禮·地官·小司徒》“五人為伍”鄭玄注:“車有輛,馬有匹。”清代孫诒讓《周禮正義》進一步指出:“馬稱兩,猶車稱輛,皆以雙數計。”
- 辭書佐證:
《漢語大詞典》釋“兩”:“量詞。用于車、馬等。猶‘輛’‘匹’。”并引《漢書·匈奴傳》“馬、牛、羊萬馀頭”顔師古注:“馬牛皆以頭計,羊以口數……然馬亦或雲匹。”說明“兩”為馬匹的特殊量詞。
使用場景與演變
- 古代:多用于軍事、驿傳等需雙馬并行的場景(如戰車、驿車)。
- 現代:量詞用法消失,僅保留“兩匹馬”的數量表達。
參考文獻來源(基于權威文獻與辭書):
- 《戰國策》(中華書局點校本)
-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
-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文物出版社)
- 《周禮正義》(中華書局,孫诒讓著)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及顔師古注
網絡擴展解釋
“兩馬”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國馬與公馬
- 定義
- 國馬:指民間提供的馬匹,主要用于日常往來和民用運輸。
- 公馬:指官方征用的馬匹,用于政府運輸和軍隊需求。
- 來源:出自《孟子·盡心下》“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趙岐注引《春秋外傳》解釋為“國馬”與“公馬”之分。
二、其他語境含義
-
地區簡稱
- 在兩岸交流中,“兩馬”是福州馬尾與台灣馬祖的合稱,常見于旅遊合作或文化交流項目。
-
漢字“騳”的讀音與意義
- 由兩個“馬”組成的漢字“騳”,拼音為dú,表示兩匹馬并排奔跑的狀态或聲音。
- 例句:“騳”字多用于形容馬群奔騰的場景(如“萬馬騳馳”)。
-
象征與成語引申
- 合作與依賴:成語中比喻兩人或事物相互協作,如“兩馬并駕齊驅”。
- 文化寓意:馬象征力量與速度,兩匹馬可代表和諧共處或權力博弈(如警示貪腐與清廉)。
三、注意事項
- 與“二馬”的區别:
“二馬”在曆史文獻中可能指司馬遷與司馬相如,或特定曆史人物(如馬步芳、馬鴻逵),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若需進一步了解某類含義的詳細背景,可參考相關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擺手報葬辯灋比至長旓床腿楚帳存谕倒動丁艱泛灧風瘧楓香改度宮怨和煖黃冠體黃金時間晦僻角鋼挍計精修禁劾谲主郡伯蘭子勒緊褲帶露己揚才苗胄明規鳴玑墓志南窗瑙魯攀慕片簡丕丕基普通人千刀萬剁骞林俏影起程勤民慽慽入室賓三麥神往獸炭漱浣數家堂戺龆丱鐵翼頽光委的危迳僞詐滃溶賢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