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貳臣的意思、貳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貳臣的解釋

[turncoat official] 由舊朝投降後,在新朝又擔任官職的人

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左傳·隱公元年》。注:“貳,兩屬也。”

誓死不為貳臣

詳細解釋

在前一朝代做官,投降後一朝代之後又做官的人。 清 朱珪 《恭慶皇上禦極六十年萬壽文》:“賜勝朝守節之諡,以顯忠也;貳臣有傳,以勵貞也。” 蔡锷 《讨袁通電》:“豈其心悅誠服,甘作貳臣,狂走中風,殉茲戎首。”後泛指叛逆者。 瞿秋白 《<魯迅雜感選集>序言》:“是封建宗法社會的逆子,是紳士階級的貳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貳臣指在前一朝代擔任官職,後投降新朝并繼續為官者,特指在朝代更疊中未能盡忠殉節、轉而效忠新主的官員。該詞帶有鮮明的道德評判色彩,強調對舊主的背叛和對“忠君”倫理的違背。

核心含義解析

  1. 變節仕新

    指官員在政權更替時,未能堅守對舊王朝的忠誠(如殉節、歸隱),而是歸順新政權并接受其官職。這種行為被視為喪失氣節,如明末清初部分降清的明朝官員。

  2. 曆史語境與起源

    該詞在清代被廣泛使用并強化其貶義。乾隆皇帝于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下诏編纂《貳臣傳》,将明末清初投降清朝的明朝官員如洪承疇、錢謙益等120餘人收錄其中,旨在從官方層面譴責其“大節有虧”,以此強調忠君思想,鞏固統治合法性。

  3. 倫理批判

    “貳”意為二心、不忠誠。“貳臣”一詞承載了儒家“忠臣不事二主”的傳統價值觀,将其視為道德污點,與“忠臣”“烈士”形成鮮明對比。其核心批判在于政治立場和道德操守的動搖。

文化影響與現代延伸

在傳統文化評價體系中,“貳臣”長期背負負面評價。現代語境下,該詞有時被引申用于形容立場不堅定、背叛原屬團體或信仰的人,但其核心仍與曆史政治中的變節行為緊密關聯。

參見:《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貳臣”詞條;《清史稿·高宗本紀》關于《貳臣傳》編纂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貳臣”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定義

“貳臣”指在前一朝代為官,投降或歸順新朝代後繼續擔任官職的人。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1. 政治立場的轉變:跨越兩個政權任職
  2. 道德層面的否定:隱含對忠誠品質的質疑

二、曆史語境

  1. 起源背景:源自春秋時期“貳于己”的政治現象(《左傳》記載諸侯國同時臣服于兩個君主)
  2. 典型時期:明清鼎革之際,大量明朝官員歸順清朝,如洪承疇、錢謙益等
  3. 官方定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敕編《貳臣傳》,收錄120餘名降清明臣,從官方層面确立該概念的評判标準

三、文化評價體系

  1. 儒家倫理:違背“忠臣不事二主”的綱常準則
  2. 政治實用主義:清朝初期為穩定統治吸納前朝官員,政權穩固後又通過《貳臣傳》否定其道德正當性
  3. 雙重矛盾:既承認貳臣的曆史作用,又否定其道德價值,反映統治策略與意識形态的張力

四、相關概念辨析

需注意與“二臣”區别:後者特指春秋楚國的費無極、鄢将師等具體曆史人物,而“貳臣”是泛指性道德評判概念。

五、現代引申

當代語境中,該詞可引申指代任何領域内立場反複、違背原則的投機者,但其核心曆史内涵仍與特定時期的政治倫理緊密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

百骸八體悲劇閉固筆路避命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察捕佁儗斥土充博谛玩地雁董狐之筆煩熱飛刀更期搆造寒鸱鎬洛厚祿華首诙語戶口渾倌艱阨缣墨僥駁角射精明強幹金幌謹敏開國元勳亢壯鲲鱬亮堂瞭樓鈴钹六祈毛錢兒謬陋謬說摩笄嫩枝凝網噴溢瞟眼平遠啟機清晨擒捉塞裔折拗神行收籍戍傜望鄉館圍田校脩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