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念罪過。《三國志·蜀志·李嚴傳》“乃廢 平 為民,徙 梓橦郡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諸葛亮 又與 平 子 豐 教曰:‘若都護思負一意,君與 公琰 推心從事,否可復通,逝可復還也。’”《資治通鑒·魏明帝太和五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思負,謂思其罪負也。”
“思負”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基于曆史文獻記載,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指反思、思念自身的罪過或過失,帶有自我檢讨的意味。這一詞彙常見于古代典籍中的嚴肅語境,多用于描述人物對自身錯誤的深刻反省。
主要用于古代文書或曆史記載中,現代漢語已不常見。例如在貶谪、問責等情境下,當事人需通過“思負”表達悔過态度。
該詞與現代漢語的“反思過錯”類似,但更強調對“罪責”的深度認知,且帶有特定的曆史文化色彩,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裴松之注及《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的原文。
思負,讀音為 sī fù,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種含義。下面将從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進行介紹。
思負的拆分部首為心,筆畫數為9劃。
思負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鹿鳴之什·思齊》中的“誰謂荼苦,來思我度。子罕其友,安且獨處”。其中,“思齊”意為思念,考慮詩句整體,思負即念及思戀的感覺。
思負在繁體字中為「思褔」。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思負的寫法較為複雜,以篆書為例,思負的寫法為「䍀」。
1. 我思負故鄉的山水和親人。
2. 她的離去讓我思負不已。
思負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但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比如思念、思緒、思考等。
思負的近義詞包括思緒、思戀、憶念等。
思負的反義詞包括忘記、漠視、輕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