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後識方幹”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比喻人才生前未被賞識,死後才被重視。該成語通過對比生前與身後的際遇,表達了對人才埋沒的惋惜,也暗含對世俗功利眼光的批判。
該成語在當代仍具現實意義,提示社會需完善人才發掘機制,避免“遲到的認可”。同時,也鼓勵個人以更豁達的态度看待自身價值,減少對外界評價的依賴。
如需進一步了解方幹生平或袁枚詩話原文,可參考權威文獻《全唐詩》《隨園詩話》等。
《身後識方幹》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能夠從一個人的身後看到他所處的位置和身份。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身”、“後”、“識”、“方”和“幹”五個部分。
其中,“身”字的部首是“自”,它表示人體;“後”字的部首是“彳”,表示行走;“識”字的部首是“言”,表示說話和講話;“方”字的部首是“方”,表示方向;“幹”字的部首是“幹”,表示堅持和努力。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篇文章《三國志·吳書·陸抗傳》,其中記載了陸抗從身後看到了衆将軍排隊的情景。
在繁體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為「身後識方幹」。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比如,“後”字曾被寫成“⻈”,“方”字曾被寫成“方”, “幹”字曾被寫成“㒸”。這些寫法是古代漢字的變體形式。
這個成語可以用在以下例句中:
他雖然站在我們身後,但是我們能夠識别出他是公司的高級經理。
組成這個成語的字還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方向”、“識别”等。
與“身後識方幹”意義相近的成語有:“一目了然”、“了如指掌”等,它們都表示能夠清楚地了解和認識到事物的真相或本質。
與“身後識方幹”意義相反的成語是“背道而馳”,它表示做事完全相反或背離原本的方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