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蒙古的意思、蒙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蒙古的解釋

蒙古: ①民族名。唐時始見史書記載。初居額爾古納河流域,後逐漸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廣大地區,過着遊牧生活。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各部,建立蒙古汗國。此後展開大規模軍事活動,先後攻滅西遼、西夏、金、大理、南宋,統一全國,建立元朝,勢力遠及中亞和南俄等地。
②中亞内陸國。在中國和俄羅斯間。面積15665萬平方千米。人口231萬(1995年)。首都烏蘭巴托。全境為高原。氣候幹旱。草原分布廣,南部為戈壁區。居民主要從事畜牧業。工業以畜産加工最重要。銅钼礦開采有相當規模。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蒙古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蒙古"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具有多維度内涵,現從語義演變、地理範疇、民族屬性三方面進行專業解讀:

一、語義溯源與詞義演變

"蒙古"最早見于《舊唐書·北狄傳》記載的"蒙兀室韋",契丹語中演變為"萌古",至元代《蒙古秘史》确立現用漢字書寫形式。該詞在阿爾泰語系中本義為"永恒之火",引申為"勇敢的民族"(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志》)。

二、地理範疇界定

  1. 自然地理概念:特指蒙古高原,涵蓋今蒙古國全境、中國内蒙古自治區及俄羅斯部分區域,地理坐标北緯41°35'-52°09',東經87°44'-126°04'(來源: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亞洲地形志》)。
  2. 行政區劃概念:包含蒙古國(外蒙古)與中國内蒙古自治區,前者為獨立主權國家,後者為中國省級行政區(來源:外交部《世界各國概況》)。

三、民族學特征解析

  1. 民族識别: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包含察哈爾、衛拉特、科爾沁等28個支系,2020年中國境内人口約629萬(來源: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2. 語言體系:蒙古語包含内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裡亞特三大方言,文字經曆回鹘式蒙古文、托忒文、西裡爾蒙古文等演變階段(來源: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研究》)。
  3. 曆史沿革:1206年鐵木真建立大蒙古國,1271年忽必烈建元朝(1271-1368),形成橫跨歐亞的帝國體系(來源:中華書局《元史·地理志》校注本)。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具有"蒙古族""蒙古語""蒙古國"三層級含義,具體語義需結合語境判别。民族稱謂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章"國家标識"條款,行政區劃名稱依據聯合國地理信息标準(來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官網憲法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

“蒙古”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地理與民族概念

  1. 地理區域
    廣義的蒙古指亞洲大陸中部的高原地區,涵蓋中國内蒙古高原、新疆部分地區、蒙古國及俄羅斯南西伯利亞(如圖瓦共和國等)。其曆史可追溯至匈奴、鮮卑、突厥等古代遊牧民族的活動。

  2. 民族名稱
    蒙古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起源于東胡-鮮卑-室韋一系,唐代稱“蒙兀室韋”。13世紀成吉思汗統一草原部落,建立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後發展為中國内蒙古自治區的主體民族。

  3. 現代國家
    蒙古國(外蒙古)是位于中國與俄羅斯之間的内陸國家,面積約156.65萬平方千米,首都烏蘭巴托。曆史上曾為清朝領土,1921年獨立,1992年改制為議會制共和國。


二、詞源與含義演變

  1. 本義與起源
    蒙古族自稱“蒙古”(蒙語“MENGKGAL”),一說意為“永恒之火”,另一說為“勇敢”或“樸素”。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遼代稱“萌古”。

  2. 成語引申
    在漢語成語中,“蒙古”可表示“被蒙蔽、欺騙”的隱喻,形容不知真相或被誤導的狀态。


三、曆史與文化特征

  1. 曆史發展

    • 匈奴至元朝:匈奴冒頓單于建立首個草原政權,13世紀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忽必烈建元朝,疆域擴至中亞、西亞及歐洲。
    • 近現代:1947年内蒙古自治區成立,蒙古國獨立後形成中蒙兩國并存格局。
  2. 文化特點
    蒙古文化以遊牧文明為核心,融合狩獵、農耕及多民族傳統。典型元素包括蒙古包、長袍服飾、牛羊肉飲食,以及薩滿教與藏傳佛教信仰。


“蒙古”既是地理概念、民族名稱,也是國家稱謂,其文化内涵與曆史演變體現了遊牧文明的多元融合。如需進一步了解特定時期或文化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民族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翳迸兵辨達嗶囉鄙軀餐刀長蜺踹水叢繁大部頭短劍鵽雀恩贶諷書風袖庚符根引鬼酉顧享骨勇黑活幻化踐帝家喻戶習讦害輯首雞壇眷賞科段矻蹬蹬老臉皮斂去連霧厘捐林溆溜尖厲妖埋玉冒受莫不傾動加禮莫測高深内傅内扇炰鼈脍鯉泡影叵信鋪路石子輕科期歲入衆三珠珊瑚網神荼攤配他他藉藉退遜桅樓溫席下藩細面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