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in power] 掌握權力,多指壞人掌權
壞人當道,好人受害
(2) 有時也指掌權的人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1).擋路。《史記·高祖本紀》:“吾子, 白帝 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 赤帝 子斬之。”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四:“ 文王 夢一婦人,甚麗,當道而哭。” 徐特立 《公園設立管見》:“更用園丁數人,辟治當道的榛蕪。”
(2).指在路上。 漢 東方朔 《七谏·初放》:“塊兮鞠,當道宿,舉世皆然兮,餘将誰告?” 唐 柳宗元 《牛賦》:“當道長鳴,聞者驚辟。” 宋 方嶽 《獨往》詩:“不肯避人當道筍,相看如客對門山。”
(3).執政;掌權。 唐 韓愈 《答窦秀才書》:“當朝廷求賢如不及之時,當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數寸之管,書盈尺之紙,高可以釣爵位。” 宋 歐陽修 《與韓忠獻王書》之九:“尋以移守南都,苦於當道,頗闕修問,徒切瞻思。”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五篇:“大率與當時當道名公同意,崇 程 朱 而斥 陸 王 ,以‘打僧駡道’為唯一盛業。”
(4).指執政者;掌權者。《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當道怕某等在内地生事,作成我們穿件藍袍,做了個秀才。”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中:“ 曹 恣情不諱,觸怒諸當道。” 魯迅 《書信集·緻姚克》:“我看 施君 也未必真研究過《文選》,不過以此取悅當道。”
(5).車前草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車前》:“ 陸璣 《詩疏》雲:此草好生道邊及牛馬跡中,故有車前、當道、馬舄、牛遺之名。”
合于正道。《孟子·告子下》:“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於仁而已。” 趙岐 注:“言君子事君之法牽引其君以當正道者仁也。” 朱熹 集注:“當道,謂事合於理。” 宋 俞文豹 《吹劍錄》:“ 孟子 而有尊王之心,欲引其君以當道。”《文獻通考·經籍一》:“ 孟氏 以儒術遊於諸侯,思濟天下之溺,而引時君於當道者,至拳拳也。”
“當道”在漢語中是一個多義詞,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語言研究,主要釋義如下:
一、基本義:道路中央
指擋在路中間的位置或事物。
例:“巨石當道,車馬難行。”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二、引申義:掌權或得勢
比喻掌握權力、占據重要地位(含貶義)。
例:“奸臣當道,民不聊生。”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另見教育部《異形詞整理表》說明頁:http://www.moe.gov.cn/jyb_sjzl/ziliao/A19/201001/t20100115_75604.html(注:此為語言規範政策頁,含詞彙用法指導)。
三、古義:路神信仰
古代民俗中指主宰道路的神靈(“當道将軍”)。
例:《後漢書·輿服志》載祭祀“當道”之禮。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2002年。
權威參考說明
“當道”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義:指處于道路中間,阻擋通行
比喻義:指某種事物或人物在特定時期占據主導地位
作為動詞:表示“掌權”
作為名詞:指掌權者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多含貶義,使用時需注意語境差異。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出處,可參考《史記》《搜神記》等古籍。
憊懶貶退斥斥穿堂風儲二春枝除愈叢薄簇捧大房大小虎定水端勁奪冠兒息爾許扶馮富營養化貴惜故甚其詞海枯石爛浩波诃砭黃金買賦簡在浸包勁風金陀迥乎不同據義履方斂刃連嶽領兌六班茶淪痡悶倦内園小兒嬲戲齧雪吞氈牛蹄旁作配子批鳳強占倩巧谯閣奇績瓊琇棄舍人落設儲適如其分鐵鹿通曉歪風象房像塔先驅系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