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作裝飾的絲帶絲繩之類。 唐 顧況 《李供奉彈箜篌歌》:“國府樂手彈箜篌,赤黃絛索金鎝頭。”
"縧索"為漢語中較少使用的古語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源學與文獻用例兩個維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縧"字本指絲織的帶子,《說文解字》釋為"帛赤黃色也",後引申為以絲編織的細帶;"索"在《爾雅》中解作"繩之别名",特指粗大結實的繩索。二字結合構成偏正結構,"縧索"即指以絲、麻等材質編織的束帶類器物,常見于古代服飾、建築裝飾等領域。
二、引申義項 在《水浒傳》第三回"魯智深大鬧五台山"中,有"解下縧索,把直裰帶子都挦斷了"的描寫,此處"縧索"特指僧袍的絲質束腰帶。明代《天工開物》記載船舶制造時提及"以縧索縛桅",則指兼具柔韌性與承重力的絲麻混編纜繩。
三、文學意象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常承載象征意義,如《紅樓夢》脂硯齋評本中"金螭璎珞縧索"的描寫,既指具體飾品,又隱喻人物命運的牽系束縛。這種虛實相生的用法,使其成為傳統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意象符號。
“縧索”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āo suǒ,主要用于描述裝飾性的絲質帶子或絲繩。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
指用作裝飾的絲帶、絲繩類物品,常見于衣物、器物或樂器的點綴。
單字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 或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白嘩嘩闆藍爆直筆帽[兒]冰刀布裙荊钗才識常理差遜赤犮池中物歹人盜兵鬥膽多肉植物餓莩載道爾俸爾祿分國附訛富溢格列佛遊記耕牛為主遭鞭杖攻門寡昧貴赤衛吰吰疆郊計念進脅考滿漏壺爐峤緑茸茸麽道墨墨納木錯鬧架惱殺飄泠瓶墜簪折匹休铍鍼乞兩啓譬屈沈僧録司山膏善薦生育沈幾史鑒守名收養碩畫思想方法太常雅樂兔唇侮翫翛如小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