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惱煞 ”。猶言惱甚。殺,語助詞,表示程度深。 唐 李白 《贈段七娘》詩:“千杯緑酒何辭醉,一面紅妝惱殺6*人。” 南唐 馮延巳 《金錯刀》詞:“春光堪賞還堪玩,惱煞東風誤少年。” 宋 辛棄疾 《減字木蘭花·宿僧房有作》詞:“卻恨春風,勾引詩來惱殺翁。”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惱殺漢語 快速查詢。
"惱殺"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但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可見。其核心含義可解釋為:
一、核心釋義
指極度煩惱、懊惱至極的狀态,強調情緒達到難以承受的程度。"殺"在此作程度副詞,表示"極甚",類似"愁殺人""笑殺人"的用法。
二、詞素解析
本義為發怒、怨恨,《說文解字》釋為"有所恨痛也"。引申為煩悶、苦惱,如《陳書·姚察傳》:"将終,曾無惱愠。"
此處非實義動詞,而是表示程度極深的副詞,常見于唐宋詩詞。王锳《詩詞曲語辭例釋》指出,"殺"可表"甚辭",相當于"死""煞"。
三、語義特征
四、經典用例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
"聽說罷心懷悒怏,把一天愁都撮在眉尖上。
說:'夫人節操凜冰霜,不召呼,誰敢辄入中堂?'
自思想,比及你心兒裡畏懼老母親威嚴,
小姐呵,你不合臨去也回頭兒望。待飏下教人怎飏?
赤緊的情沾了肺腑,意惹了肝腸。若今生難得有情人,
是前世燒了斷頭香。我得時節手掌兒裡奇擎,
心坎兒裡溫存,眼皮兒上供養。
"
五、現代轉化
在方言(如吳語)中保留"惱煞"的用法,表"煩擾難耐",但書面語已基本被"煩死了""氣極了"等替代。
主要參考來源:
“惱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文學表達,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極其煩惱”或“非常惱怒”,其中“殺”為語助詞,無實義,僅用于加強語氣,類似“極”“甚”。例如:
變體與用法
出處 | 例句 | 情感指向 |
---|---|---|
李白《贈段七娘》 | “千杯綠酒何辭醉,一面紅妝惱殺人” | 女子美貌引起的煩惱 |
馮延巳《金錯刀》 | “春光堪賞還堪玩,惱煞東風誤少年” | 對時光流逝的怅惘 |
辛棄疾《減字木蘭花》 | “卻恨春風,勾引詩來惱殺翁” | 詩興被擾的無奈 |
現代多見于古典文學賞析或仿古創作,日常口語中已不常用。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詩詞背景,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典文學注解。
不轉睛禅思城闬撜溺醇醉詞曲當間盜鑄登第抵巇費設飛熟浮遊高絕箇人苟完瓜衍之賞龜判嚎咷後稷環顧慧警穢誣椒殿院焦墨假托積閏舊唱軍用刊木扣戶覽察陵折巒嶂茅柴明曉牡疝内燃機泥船渡河傾腸倒肚清規戒律乳粥設員試帖失指霜煙説不清爍爍暑歲四方八面私嫌訟駮松龛天上人間抟丸文化參贊詳求閑偵遐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