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伐綏靖。 唐 韓雲卿 《平蠻頌》:“爰命 隴西 ,授節讨綏,訓我師徒,如熊如羆。”
“讨綏”為漢語複合詞,由“讨”與“綏”二字構成。從字源分析,“讨”在《說文解字》中釋義為“治也”,本義指聲讨、征伐,引申為公開譴責或出兵懲戒,如《左傳·宣公二年》載“讨不服也”;“綏”在《爾雅》中注為“安也”,原指登車時拉手的繩索,後引申為安撫、平定,如《尚書·盤庚》用“綏爰有衆”表示安定民心。
二字連用“讨綏”屬古漢語軍事術語,指通過武力征讨與懷柔安撫相結合的手段實現區域穩定,常見于史書對邊疆治理策略的記載。例如《三國志·魏書》載公孫瓒“讨綏北邊”,即指其采用軍事打擊與招撫并行的方式處理北方部族事務。該詞現代多用于曆史研究領域,形容古代統治者對叛亂或邊患采取的複合型對策。
字詞結構上,“讨”為動武手段,“綏”為文治目的,體現中國古代“剛柔相濟”的治理哲學,與“剿撫并用”“恩威并施”等成語構成互文關系。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強調“凡讨者,必有綏之備”,揭示二者在戰略層面的辯證統一關系。
“讨綏”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讨”和“綏”組成,其含義與古代軍事行動及社會治理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讨綏”指通過武力讨伐來平息内亂或解決矛盾,最終實現社會安定。其中,“讨”意為征伐、鎮壓,“綏”則指安撫、平定,二者結合強調以軍事手段恢複秩序。
曆史背景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雲卿的《平蠻頌》:“爰命隴西,授節讨綏,訓我師徒,如熊如羆。”。文中描述朝廷派遣軍隊讨伐叛亂,通過武力與訓導結合的方式穩定邊疆,體現了“讨綏”在軍事策略中的應用。
詞義解析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讨綏”一詞使用較少,但在分析曆史文獻或軍事策略時,可引申為“強硬手段與懷柔政策并用”的治理方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如《平蠻頌》全文),可參考古籍或權威曆史資料。
敗事背禮悲歎缤繙冰霰撥雲霧見青天簿狀陳謝舛差骀它代序當承大興帝所堆堵阏制豐黛綱法高赀戶鈎頸還省還受劃歸黃花晚節黃龍湯虎鬭龍争輝映煎茶講命踐政迳會精金近親嫉怒酒光流貶駡詈民事訴訟排閤牌面館平面角清孱青骨青耦親善髯鬣若為色空殺雞哧猴書奏死手私土夙根天中銅币網兜僞書下比鹹劉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