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語。“色”與“空”的并稱。謂物質的形相及其虛幻的本性。 唐 王維 《谒璇上人》詩序:“色空無礙,不物物也;嘿語無際,不言言也。” 清 吳偉業 《清涼山贊佛詩》:“色空兩不住,收拾宗風裡。” 靳榮藩 注:“《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2).佛教語。“************”的略語。謂一切事物皆由因緣所生,虛幻不實。 唐 白居易 《感悟妄緣題如上人壁》詩:“弄沙成佛塔,鏘玉謁王宮。彼此皆兒戲,須臾即色空。” 明 高濂 《玉簪記·投庵》:“皈依法,願悟着頑空與色空。”
“色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佛教哲學概念和漢語成語兩類:
基本定義
深層解釋
指事物表面看似美好,實則空洞無内涵。例如形容華而不實的藝術作品或虛有其表的人物。
角度 | 佛教哲學 | 成語用法 |
---|---|---|
核心意義 | 物質與本質的辯證關系 | 表象與實質的反差 |
價值指向 | 引導超脫執念 | 批判華而不實 |
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心經》原文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色空”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它的意思是指色彩和空間。
“色空”的第一個字“色”是一個多音字,它的部首是“色”,這個字共有6個筆畫;第二個字“空”的部首是“穴”,這個字共有8個筆畫。
“色空”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中,指的是世間的顔色和空間。後來逐漸演變為一般用語,泛指色彩和空間。在繁體字中,“色空”保留了原來的寫法,沒有做太多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相較于現代的寫法,古代的“色”字多為左右結構,第一筆是橫折,後面則是一豎畫作為字體的主體;而“空”字在古代的寫法中常常是“穴”字加上上下橫畫構成的。
1. 這幅畫的色彩非常豐富,給人以美妙的視覺享受。
2. 我們需要留出足夠的空間來安放新的家具。
組詞:色彩、色調、空間、空虛
近義詞:顔色、色澤、氛圍、局限
反義詞:黑白、無色、狹小、實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