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讨绥的意思、讨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讨绥的解释

讨伐绥靖。 唐 韩云卿 《平蛮颂》:“爰命 陇西 ,授节讨绥,训我师徒,如熊如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讨绥”为汉语复合词,由“讨”与“绥”二字构成。从字源分析,“讨”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治也”,本义指声讨、征伐,引申为公开谴责或出兵惩戒,如《左传·宣公二年》载“讨不服也”;“绥”在《尔雅》中注为“安也”,原指登车时拉手的绳索,后引申为安抚、平定,如《尚书·盘庚》用“绥爰有众”表示安定民心。

二字连用“讨绥”属古汉语军事术语,指通过武力征讨与怀柔安抚相结合的手段实现区域稳定,常见于史书对边疆治理策略的记载。例如《三国志·魏书》载公孙瓒“讨绥北边”,即指其采用军事打击与招抚并行的方式处理北方部族事务。该词现代多用于历史研究领域,形容古代统治者对叛乱或边患采取的复合型对策。

字词结构上,“讨”为动武手段,“绥”为文治目的,体现中国古代“刚柔相济”的治理哲学,与“剿抚并用”“恩威并施”等成语构成互文关系。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强调“凡讨者,必有绥之备”,揭示二者在战略层面的辩证统一关系。

网络扩展解释

“讨绥”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讨”和“绥”组成,其含义与古代军事行动及社会治理相关。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讨绥”指通过武力讨伐来平息内乱或解决矛盾,最终实现社会安定。其中,“讨”意为征伐、镇压,“绥”则指安抚、平定,二者结合强调以军事手段恢复秩序。

  2. 历史背景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韩云卿的《平蛮颂》:“爰命陇西,授节讨绥,训我师徒,如熊如羆。”。文中描述朝廷派遣军队讨伐叛乱,通过武力与训导结合的方式稳定边疆,体现了“讨绥”在军事策略中的应用。

  3. 词义解析

    • 讨:主动出击,包含征伐、追究责任等含义,如“讨逆”“讨还血债”。
    • 绥:侧重安抚与平定,如“绥靖政策”“时绥(书信祝安用语)”。
      二者结合后,词义更偏向“以战止乱”,即通过武力手段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4. 现代延伸
    当代语境中,“讨绥”一词使用较少,但在分析历史文献或军事策略时,可引申为“强硬手段与怀柔政策并用”的治理方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如《平蛮颂》全文),可参考古籍或权威历史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霸蛮宝匳背若芒刺便室变样不致仓腐沧浪亭谗竖谄笑城坞春漏出自意外瘁景典守顶篷放醉烦文缛礼飞磴芬氲歌泣龟孽孩名胡床毁替火牛涧瀍江州司马兼美积步进击酒掣子开印硍朱六郡榴莲緑豆皮儿緑縢明辙弥益前策巧上加巧清水冷灶雀生惹草拈花人来客往声气相求沈舟破釜石架阁守晩输税疏遗夙德腾海酴醾韦弦之佩文干文考五袴歌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