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馬尾蘿 ”。以馬尾或馬鬃為篩絹的篩子。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作醬法》:“麴及黃蒸,各别擣末,細簁,馬尾羅彌好。” 明 沉榜 《宛署雜記·經費上》:“馬尾蘿一十三個,賃腳價二分。”
“馬尾羅”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以馬尾或馬鬃為篩絹材質的傳統篩具,主要用于篩分面粉、谷物等細小顆粒物。古時也寫作“馬尾蘿”,常見于北魏農書《齊民要術》中關于制醬工藝的記載。
由兩部分構成:
最早可追溯至1500年前的農耕社會,作為石磨配套工具使用。明代《宛署雜記》記載其租賃價格,反映當時社會普及程度。
存在兩種讀音:
隨着工業化發展,傳統馬尾羅逐漸被金屬篩網取代,但相關詞彙“張馬尾羅”仍代指手工藝維修行業。該詞現多作為民俗文化符號出現在鄉土文學中。
馬尾羅,是一個由4個字組成的成語,含有獨特的含義。下面将逐一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馬尾羅成為馬、尾、羅三個部分,其中馬部首為馬字旁,尾部首為屍字旁,羅為整體部首。總筆畫數為19。
馬尾羅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相傳,有一位英勇的将軍馬尾羅,在戰場上屢建奇功,戰無不勝,故人們用他的名字來形容勇猛無比之意。
馬尾羅的繁體字為馬尾羅。
在古時候,漢字馬的寫法和現在相同,而尾在古代寫作"尾巴"的簡化形式,并且羅的寫法為"罙"。
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較少,但可以通過例句來理解其意義。例如:“他的勇敢無畏,真是個真正的馬尾羅。”
馬蹄、馬糞、馬背、尾羽、尾狀、羅網
勇猛無敵、如虎添翼、威震四方
膽小如鼠、畏縮不前、軟弱無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