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e things were very common in history;be again and again repeated in history] 指經常發生的那一類事情,曆史記載上常能看到
魯之于 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夫,相繼于朝,史不絕書。——《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史冊上不斷有這類記載。形容曆史上經常發生同類事情。《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公卿大夫相繼於朝,史不絶書。” 劉大年 《台灣一千七百年的曆史》:“第一次正式記錄 台灣 曆史的,是 三國 吳 人 沉瑩 的《臨海水土志》。往後史不絕書,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
“史不絕書”是一個成語,拼音為shǐ bù jué shū,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曆史上同類事件頻繁發生,因此在史書中不斷有相關記載。該成語強調某些現象或事件在曆史中反複出現,并非偶然。
源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魯之于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夫相繼于朝,史不絕書。”
描述魯國與晉國交往時,朝貢、官員往來等頻繁,史官持續記錄這類事件。
“子弑父,父殺子,兄弟互相殘殺,史不絕書。”(姚雪垠《李自成》)
該成語不僅用于曆史事件,也可引申至社會現象或規律性事物的重複出現。例如,古代權力鬥争、自然災害等常被形容為“史不絕書”。
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左傳》原文及曆史類文獻。
《史不絕書》是一個包含史學、文學、哲學等書籍的總稱,意為史事永不斷絕之書。
《史不絕書》的部首是石(石字旁),筆畫數為10畫。
《史不絕書》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故事《淮南子·澤澍訓》中的“斯文猶斯文,不自絕斯史”,意指曆史/文化傳承不絕,書籍記載不斷。後來經過演變,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用法。
《史不絕書》的繁體字為《史不絕書》。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對于《史不絕書》,其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是類似于《史不絶書》的樣子。
他們世代相傳的《史不絕書》記錄了家族的興衰曆史。
絕書、史學、文學、哲學、筆畫、文字、記錄
史書、曆史書籍、史傳
斷絕書、無史之書、虛無缥缈之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