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謊的嘴。 元 尚仲賢 《氣英布》第三折:“不争的信 隨何 説謊謾天口,你道喒封王業時當就。”
“謾天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與注音
拼音:mán tiān kǒu
注音:ㄇㄢˊ ㄊㄧㄢ ㄎㄡˇ
基本含義
指“說謊的嘴”,形容善于欺騙或編造謊言的言辭能力。
出處與例句
源自元代尚仲賢的雜劇《氣英布》第三折:“不争的信隨何說謊謾天口,你道喒封王業時當就。”此處通過“謾天口”諷刺隨何的巧言欺詐。
詞語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帶有貶義色彩,常見于古典戲曲、小說中,形容人物虛僞狡詐的言語表現。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權威詞典及古籍引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氣英布》原文或相關漢語詞彙研究資料。
謾天口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對上天無禮、向上天發表不恭敬的言辭。它由謾、天、口三個字組成。
謾:水部,4畫
天:大部,4畫
口:口部,3畫
《謾天口》最早出現在清代紀曉岚的《匊廬叢話》一書中。在該書中,匪夷所思的事情常常發生,其中許多故事中涉及人們嘴上的不當言辭得到了上天的懲罰,因此就形成了這個成語。
早期謾天口并沒有繁體字對應,因此沒有特定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謾天口可以使用舊體字來書寫,但寫法與現代漢字相同。
他突然發表了一番謾天口的言辭,招緻了上天的懲罰。
謾罵、妄言、無禮
背天而馳、亵渎神靈
虔誠、恭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