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梵策 ”。佛教典籍。 宋 俞文豹 《唾玉集·無佛論》:“﹝ 張商英 ﹞嘗見梵冊整齊,歎吾儒之不若。” 明 沉德符 《野獲編·鬼怪·奇鬼》:“餘問之學佛人雲,此名拱屍鬼,然徧考梵冊不得。” 清 褚人穫 《堅瓠八集·十空曲》:“ 尤悔庵 先生《駐雲飛·十空曲》:擾擾匆匆,遮莫晨鷄與暮鐘。梵策無須唪,公案何勞頌。”
梵冊(fàn cè)是漢語中對佛教經典的特稱,專指以梵文書寫或翻譯的佛經典籍。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
指佛教的經書典籍,尤指源自梵文(古印度書面語)的佛經文本。該詞突顯了佛經的文化淵源與神聖性,常見于宗教、文學語境。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卷,第1024頁。
梵(fàn)
來源:漢典網《“梵”字釋義》(www.zdic.net/hans/梵)。
冊(cè)
來源:《說文解字注》:“冊,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者也。象其劄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
“梵冊”一詞源于佛教東傳過程。東漢至唐代,僧侶将梵文佛經譯為漢文,此類典籍統稱“梵冊”。
例證:
玄奘取經歸唐後,主持翻譯六百餘卷梵冊,奠定了漢傳佛教經典體系。
來源:季羨林《佛教與中國文化交流》,北京出版社,2010年。
特指大藏經、貝葉經等原始佛教文獻,如敦煌遺書中的梵冊殘卷。
用于比喻深奧、神聖的文本(例:“捧讀梵冊,如沐佛光”)。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條目“梵冊”。
來源:中華書局《佛學大辭典》“梵夾”條目。
“梵冊”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佛教典籍或佛經。以下是詳細解釋:
“梵冊”一詞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佛教典籍的莊嚴性與系統性。其含義與“佛經”“梵夾”等詞相近,但更側重典籍的裝幀形式(如冊頁)及文化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唾玉集》《野獲編》等古籍。
白鹭八面駛風避年茶話會長薄長壍昌胤纏障鈔兒澄峻程奏吃本傳福床位翠舘蕩滌登高水地下郎發石服假改悔甘薯高旨工具鋼共職暵赫覈舉化道皇極魂出九腹訣行句履磕詐藍菜兩敗俱傷離離亮亮蠻僮馬騎門下妙術内峻外和霓裳素盤田飄萍斷梗辟客錢包乾渡錢竊比啓手啓足散衙聖母峰攝職雙柑鬥酒台勑天拔條科委藏消頹席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