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癡呆。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初集·假和尚》:“生故作憨戇之狀,以取信於人。”
“憨戆”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ān gàng,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核心含義
指癡呆、愚笨,形容人反應遲鈍或缺乏機敏的狀态。例如清代吳熾昌在《客窗閑話初集·假和尚》中描述:“生故作憨戆之狀,以取信於人”,即通過裝傻來獲取信任。
構詞分析
若需進一步了解“憨”的筆畫、部首等字形信息,可參考線上字典來源。
憨戆(hān gòu)是一個形容詞詞語,表示一個人或動物遲鈍、笨拙、愚蠢的特征。
“憨”字部首是心字旁,筆畫數為10;“戆”字部首是戈字旁,筆畫數為7。
“憨戆”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馮夢龍的《醒世恒言》一書中。在古代,人們用來形容一個人表現出遲頓、愚笨的行為或舉止。
《憨戆》的繁體字是「㓟戆」。
古時候,漢字寫作「罕訇」,其意義與現代的“憨戆”相似。
1. 他雖然憨戆,但是非常善良。
2. 狗狗的憨戆表情總是讓人忍俊不禁。
憨厚、憨直、憨态、戆直、戆癡。
愚笨、遲鈍。
聰明、機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