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敗的綱紀。《文選·陸雲<大将軍宴會被命作此詩>之四》:“頽綱既振,品物鹹秩。” 劉良 注:“振,整也。言頽落綱紀既整,品物皆有次序。” 唐 李白 《明堂賦》:“廓區宇以立極,綴蒼顥之頽綱。” 王琦 注:“《穀梁傳疏》:上下無序,綱紀頽壞,故曰頽綱。” 唐 楊士勳 《<穀梁傳>序》:“拯頽綱以繼三五,鼓芳風以扇遊塵。”
頽綱(tuí gāng)
釋義
“頽綱”指衰敗的綱紀或法度,形容社會秩序、道德規範或制度體系因失修而崩塌、混亂的狀态。“頽”意為倒塌、衰敗,“綱”本指漁網的總繩,引申為事物的主幹或核心準則,如“綱常”“綱紀”。該詞多用于描述朝代末期、亂世中禮崩樂壞的社會景象,含強烈貶義。
出處與例證
古代文獻:
近現代用法: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評秦漢制度時提及:“秦燔詩書,頽綱裂紀”,批判秦朝焚書坑儒導緻文化綱常瓦解。
語義演變
“頽綱”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獨立使用,但“綱紀頹廢”“禮崩樂壞”等衍生表述仍常見于曆史、文學評論,用以批判社會失序或道德淪喪。
近義詞
學術參考
(注:因古籍原文需專業數據庫支持,部分鍊接僅限機構使用,公衆可參考紙質權威辭書。)
“頽綱”是漢語詞彙,指衰敗的綱紀(社會秩序或法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頽”同“頹”,意為衰敗、坍塌;“綱”指總繩或事物的關鍵部分,引申為綱紀、法度。合稱“頽綱”即指敗壞的社會秩序或制度體系。
文獻出處與用例
補充說明
該詞多見于古代詩文,強調對混亂秩序的批判與重建願望,如“振頽綱”即整頓衰敗的綱紀,恢複社會規範。
北燕褊察别袂不上算部議彩縷殘荼禅扃車蹬充車春梢達貴大辇道姑得意之作頓放多情放大公力豪姓黑重靧沐火工道人憍暴教學大綱稷嗣君攫拏絕食快婿李佛子流電漏診鸬杓麻粒眉目蒙茸沛廷起鍋侵害人窮理居敬認處聲地聲喏神人射幸數跌,不如審發世譽手墨蜀犬術數私撰潭沲天高地下恬漠團栾圖謀秃刷無取閑美閑祀效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