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示誠意。《淮南子·主術訓》:“抱質效誠,感動天地。”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猶九土述職,各貢方物,以效誠耳。”《明史·外國傳一·朝鮮》:“金玉之器,非爾國所産,宜止之,土物效誠而已。”
“效誠”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以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效誠”指效法忠誠之心,表達對人或事物的真誠和忠誠,強調對信仰、原則、人際關系的忠誠,以及對承諾和責任的認真态度。
詞義核心
由“效”(效仿、實踐)和“誠”(真誠、忠誠)組成,意為通過行動展現忠誠與誠意。
例如《淮南子》中“抱質效誠,感動天地”,即通過本質和誠意感動他人。
曆史語境
古代多用于臣子對君主、個人對信仰的忠誠表達。如《明史》提到“土物效誠”,意為以本土特産表忠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淮南子》原文。
【拆分部首和筆畫】效(⺗,共7畫)、誠(讠言,共8畫)
【意思】效誠是指言行一緻,言出必行的品質。對于個人來說,效誠體現了誠實、守信、有信仰的态度;對于團體和社會來說,效誠代表着信守承諾、恪盡職守的态度。
【來源】《論語·子路》:“師無意,為之,則可;師有意,亦為之,則可。”孔子的這句話意味着隻要師生之間能夠建立互相信任的關系,并且學生對老師的教誨可以真心實意地實施,那麼就可以取得真正的成就。後來演變為“效誠”這個詞。
【繁體】效誠
【古時候漢字寫法】效誠的古字寫法為「效」的下方加「心」,可見效誠與人的内心态度和行為有着密切的關聯。
【例句】
1. 他對工作非常效誠,從不推诿責任。
2. 隻有效誠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組詞】
效實、效勞、誠實、誠心、效命、效忠等。
【近義詞】
忠誠、忠心、盡責、真誠。
【反義詞】
不忠不誠、虛僞、不信任、不守信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