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處和睦的知交。 三國 魏 嵇康 《家誡》:“過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饋,車服之贈,當深絶之。”
"通穆"是一個較為典雅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層相輔相成的意境,主要用于形容人或環境的特質:
通達而和靜(形容人的品格、氣質): 指人的性格、氣度或精神境界既通達(明事理、曉大義、不拘泥、豁達開朗),又和穆(溫和、甯靜、肅穆、莊重)。形容一個人既有開闊的胸襟和智慧,能洞察事理、融會貫通,同時性情平和、沉靜穩重,不浮躁、不張揚,具有内在的莊嚴感。這種境界體現了内在修養的深厚與和諧。
暢通而肅穆(形容環境、氛圍): 指空間、場所或氛圍既暢通(無阻礙、開闊、四通八達),又肅穆(莊重、安靜、嚴肅、令人敬畏)。形容一個地方既開闊明朗,通行無礙,同時又籠罩着一種莊重、甯靜甚至略帶神聖感的氛圍。常用于描述廟宇、殿堂、陵園或某些莊嚴的自然景觀。
總結來說,“通穆”一詞融合了“通達”的智慧、豁達與“和穆/肅穆”的甯靜、莊重兩種特質,既可形容人内在修養達到的圓融和諧境界,也可形容環境所具有的開闊莊嚴之感。 它是一個帶有古典美學和哲學意蘊的詞彙。
“通穆”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ōng mù,其核心含義為相處和睦的知交,多用于描述關系親密、融洽的朋友或知己。
詞義解析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嵇康的《家誡》:“過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饋,車服之贈,當深絶之。” 此處指若非親密知交,應拒絕接受貴重禮物,體現了對“通穆”關系的珍視。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典文獻或對人際關系的文雅表述,現代使用較少。例如清代詩句“地險達般嶺,天通穆魯河”中,“通穆”可能借指地理上的連通,但此用法罕見。
白黑杯酒解怨碑林北陸兵火不茶不飯不系側枝搶攘稱物敕勒歌處士星東門之役鬥饤楓落風術分身将釜中魚公私要速狗尿苔稼穑艱難旌恤金篆悸罔口宣鲲鮑略刃連雲港燐燐碌碌庸才輪軸冒名哪兒派索跑反破相宗菩提子青堂羌情焰痊差取代反應取水攘權奪利日觀峰上官食格蜀布説長道短疏侻四禁私舍聽人穿鼻尪闇隈緌委隨威行文氣烏桓武廕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