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農事勞苦。語出《書·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陳書·後主紀論》:“ 後主 生深宮之中,長婦人之手,既屬邦國殄瘁,不知稼穡艱難。”《明史·馬文升傳》:“ 文升 正色曰:新天子當使知稼穡艱難,此何為者?”
稼穡艱難是漢語成語,指農業勞動的艱辛不易,強調耕種與收獲的困難。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無逸》篇,周公勸誡成王時提到“先知稼穡之艱難”,以農事喻治國之難。從字義分析,“稼”本義為播種谷物,《說文解字》釋作“禾之秀實為稼”;“穡”指收割莊稼,《詩經·魏風》有“胡取禾三百廛兮”的描述,印證了農事活動的繁重。二者合稱泛指農業生産全過程。
這一成語包含兩層深層含義:一是體現中國古代以農為本的社會認知,如《漢書·食貨志》強調“農,天下之大本也”;二是引申為任何事業均需付出艱苦努力,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曾用“稼穡艱難,君子以勞民勸相”來比喻治國理政需體察民情。現代漢語中,該詞常用于強調尊重勞動成果或形容創業維艱,例如在教育領域常被引用,教導青少年珍惜糧食、理解勞動價值。
參考資料:
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
2.《尚書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修訂本
3.《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版
4.《中國古代農事詩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稼穑艱難”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農業生産過程中耕種與收獲的艱辛,形容農事勞苦。其中:
源自《尚書·無逸》:“先知稼穑之艱難,乃逸。”,強調隻有先了解農耕的辛勞,才能懂得安逸的可貴。這一成語反映了古代社會對農業生産的重視,以及對農民辛勤勞動的體認。
通過綜合《尚書》經典與後世文學用例,這一成語深刻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勞動的尊重與敬畏。
變風易俗不着墳墓蟬紫城防軍城阃充夥竄殛攢聚但馬淡煙搗動定稿斷俸豐洽覆定福壤公符工農兵學員鼓鑪故甚其詞汗雨悔恨交加火把進手金鐵舊制峻制克奪老牛舐犢留宿柳腰蓮臉鹵莽滅裂皮襖剽勁蒲席鉛澤寝罷窮年累世熱窩沙鈎讪筋燒頭爐香聲部省心深切施衿結褵石影雙雙蜀道司管死事隋家柳汰選探針題捐烴燍魏草危朗相附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