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一種祭祀的禮儀。在月下用銅鏡收取露水,以示明潔之義。語本《周禮·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燧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共明水” 漢 鄭玄 注:“取水者,世謂之方諸。取日之火月之水,欲得陰陽之潔氣也。” 唐 韓愈 《明水賦》:“聊設鑒以取水,伊不注而能盈。”
(2).壯族齋祭死者的一種禮儀。《中國民間故事選·老三與土司》:“三個兒子将老人一生剩下的錢買了副棺材,做了一天齋,取了水,就出殡了。”原注:“壯族習慣,死了人便請道公老來和死人家屬到河邊去,敲鑼念符,裝些水來做佛水。”
取水是漢語中表示獲取水源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源與使用場景兩個維度解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的釋義,“取”意為“拿、獲得”,“水”指“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組合後“取水”即“通過特定方式獲得水源的行為”。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已廣泛使用,如《漢書·溝洫志》記載“穿渠取水,溉田萬餘頃”,此處指開鑿渠道引水灌溉,體現農業場景的應用。
從現代語義學角度,《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進一步劃分了其引申含義:一為自然取水,如“井中取水”;二為工業及生活用水調度,如“工廠從水庫取水”;三為宗教或民俗儀式中的汲水活動,如傣族潑水節前的“聖水取用”。中國水利部發布的《水資源術語标準》(GB/T 50095-2014)則從專業層面将其定義為“通過工程或非工程措施獲取地表水、地下水或其他水源的過程”,強調其技術規範性。
“取水”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提示: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或壯族儀式流程,可參考、2、4的原始内容。
愛美的百怪千奇百祀北荒被律便戶陛辭冰谿鈔竊赤衣使者崇蘭盜襲調律豆角放退返舍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風流陣馮相黼依挂鏡線黑紙節橫穢衡廬槐序黃金丸皇恐灘護國佑民穢言腳踵接伴使俊龐開戲遼阆療理劉石經論師棉衣靡財明耀前閥親耕青篾擎天手琴瑟失調人舞铩翼滲淡聲音射虱赦宥視撝覗察蒜腦薯夙仇塑性逃爵頭座文昭武穆翔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