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缺的意思、汉军缺的详细解释
汉军缺的解释
清 朝 汉 军旗籍中官职的空位。《清会典·兵部四·武选清吏司一》:“分武职官之缺,一曰旗缺,二曰营缺,三曰卫缺,四曰门缺。凡旗缺, 满洲 、 蒙古 、 汉 军分焉。营有 满洲 缺,有 汉 缺。门为 汉 军缺。卫为 汉 缺。凡营, 蒙古 得用 满洲 缺, 满洲 、 蒙古 、 汉 军皆用 汉 缺。”
词语分解
- 汉的解释 汉 (漢) à 天河:银汉。云汉。气冲霄汉。 成年男人:汉子。老汉。 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汉人(a.汉族人;b.指汉代的人)。 中国朝代名:汉代。汉隶(a.汉代的隶书。b.具有东汉碑刻风格的隶书
专业解析
“汉军缺”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特别是清代的政治与军事制度。其含义需从“汉军”和“缺”两部分并结合历史语境来理解:
-
“汉军”的含义:
- 在清代语境下,“汉军”特指“汉军八旗”。清朝入关后,将归附的汉人及早期投降的明朝军队编入八旗制度,形成了与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并列的“汉军八旗”。这些汉军旗人享有旗人身份和待遇,是清朝统治的重要军事和政治力量。
- 更广义上,“汉军”也可指代汉人组成的军队,例如汉朝时期的军队。但在“汉军缺”这个特定词汇中,通常指向清代制度。
- 来源参考:《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汉军”词条的解释,以及《清史稿·兵志》关于八旗编制的记载。
-
“缺”的含义:
- 在官制用语中,“缺”指官职的定额、空缺或职位本身。清代官制中,官职有固定的编制名额,当某个官职无人担任或出缺时,称为“出缺”或“有缺”,需要选人补授,称为“补缺”。
- 来源参考:《清代官制研究》(中华书局)中对清代职官制度“缺分”概念的阐述。
-
“汉军缺”的合成含义:
- 清代特定含义(最常见): 指在清代官制中,专门规定必须由汉军旗人(汉军八旗成员)担任的官职。清代在任命官员时,对不同系统的官职有明确的身份要求,称为“官缺”制度。官缺主要分为:
- 满缺: 专由满洲旗人担任。
- 蒙古缺: 专由蒙古旗人担任。
- 汉军缺: 专由汉军旗人担任。
- 汉缺: 专由不在旗的汉人(民人)通过科举等途径担任。
- 内务府包衣缺: 由内务府上三旗包衣担任。
- 因此,“汉军缺”特指那些在编制上被划定为必须由汉军旗人出任的职位。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平衡满洲、蒙古、汉军旗人以及普通汉人之间的权力分配而设计的制度。
- 来源参考:《清史稿·职官志》中关于官缺分满、汉、汉军、蒙古等的记载,以及《清代国家机关考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对官缺制度的详细分析。
- 其他可能含义(较少见): 在非清代语境下,或非官制语境下,“汉军缺”可能被理解为“汉朝军队的缺额”(即兵员不足)。但这种用法非常罕见,且缺乏广泛认可的词典释义支撑,更多是字面组合的推测。其核心含义应指向清代的特定官缺制度。
“汉军缺”一词的核心含义源于清代官制,指清代官职中明确规定必须由汉军八旗成员担任的职位。它体现了清朝统治者通过“官缺”制度对不同族群(特别是旗人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进行权力分配和控制的策略。在理解和使用该词时,应着重把握其清代历史背景和官制特色。
网络扩展解释
“汉军缺”是清代官制中的特定术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汉军缺”指清朝汉军旗籍官员在官职体系中的空缺职位,属于旗人官职分类的一种。这一制度体现了清代八旗制度下对不同族群官员的职位分配规则。
制度背景与分类
-
旗缺体系
清代将武职官缺分为四类:旗缺、营缺、卫缺、门缺。其中“旗缺”进一步细分为满洲、蒙古、汉军三类,而“汉军缺”特指汉军旗人可补任的职位。
-
职位分配规则
- 旗缺:仅限对应旗籍(满洲、蒙古、汉军)人员补任。
- 营缺:满洲人可任满洲缺,汉人可任汉缺。
- 门缺:专为汉军旗人设置。
- 卫缺:仅限汉人补任。
-
跨旗补任的特殊情况
例如蒙古旗人可补满洲营缺,而满洲、蒙古、汉军旗人均可补汉缺,体现了官职分配的灵活性。
历史意义
“汉军缺”反映了清代“以旗统人”的治理策略,通过官职分类平衡不同族群的政治权益,同时维护满洲统治核心地位。汉军旗作为八旗中的特殊群体(多为早期归附的汉人及其后裔),其职位设置既区别于普通汉人,又与满洲、蒙古旗人存在差异。
该词专用于清代官制语境,需结合八旗制度和民族政策理解。其核心是汉军旗人在官僚体系中的特定职位空缺,属于清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畴。
别人正在浏览...
暗伤贝多罗比肩而事成准赤口酬接戳穿试验翠羽明珠打方旋躭迷洞彻事理梵坊泛轴封树粉汗高才绝学高尚娴雅规匿哈答耗亡横头黄金镮互反隳摧僵伏检御姣姬记罣藉没井管拘墟鸡皮鹤发老雕虫良说履长逆差炮石佩铜青城山奇文瑰句起卧入邦问俗辱抹山獭审计射天蛇杖诗句士望水霤熟套束置高阁碳化物铜柱头汤面团茅辋川无谓吓呼显列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