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封树的意思、封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封树的解释

(1).堆土植树以固疆界。《周礼·地官·大司徒》:“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 郑玄 注:“树,树木沟上,所以表助阻固也。” 贾公彦 疏:“於畿疆之上而作深沟,土在沟上谓之为封,封上树木以为阻固,故云‘而封树之’。”

(2).堆土为坟,植树为饰。古代士以上的葬礼。《礼记·王制》:“庶人县封,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丧不贰事。” 孔颖达 疏:“庶人既卑小,不须显异,不积土为封,不标墓以树。”《史记·匈奴列传》:“其送死,有棺槨金银衣裘,而无封树丧服。” 宋 司马光 《论刘平招魂葬状》:“今 刘平 没身虏廷,丧柩不返,其子不忍封树之不立,哀展省之无所,欲虚造棺槨,招魂假葬。” 明 高明 《琵琶记·散发归林》:“生能竭奉养之力,死能备棺槨之礼,葬能尽封树之劳。”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只要你买有田地,建有居宅,坟墓再一封树于此,自然就算你是某一县的本籍。”或谓庶人树以杨柳。见《礼纬·含文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封树(fēng shù)是古代丧葬礼仪中的重要环节,指在坟墓上堆土成坟(封)并种植树木(树)作为标识的行为。这一习俗源于周代,兼具标识墓地、彰显身份等级与表达哀思的功能。

一、释义与形音分析

  1. 字形结构

    • 封:甲骨文象双手堆土形,《说文解字》释为“爵诸侯之土也”,引申为聚土筑坟。
    • 树:本义为种植,《说文》注“生植之总名”,此处指栽种树木。
  2. 读音

    现代汉语读作fēng shù,中古音为“帮母钟韵”(封)、“禅母遇韵”(树)。

二、文化内涵与礼制规范

  1. 等级象征

    据《礼记·王制》载:“庶人不封不树”,而贵族依身份限定坟高与树种:

    • 天子坟称“陵”,树松柏;
    • 诸侯坟高“半仞”,树柏;
    • 士大夫坟高“四尺”,树栾树。
  2. 社会功能

    • 标识墓地:防止耕地侵占(《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 祭祀需求:《白虎通义》载“树以松柏,取其不朽”,树木成为祭祀仪式的地理坐标。

三、历史演变与典籍例证

  1. 起源争议

    • 考古发现殷商已有封土雏形(如安阳殷墟妇好墓),但制度化始于周代。
    • 《周礼·春官》明确“以爵等为丘封之度”,确立礼法依据。
  2. 文学意象

    汉代《古诗十九首》中“松柏冢累累”,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均以封树景观寄托哀思。

四、现代遗存与学术价值

今存山东曲阜孔林(孔子墓植桧柏)、陕西黄帝陵(传植黄帝手植柏)等,为研究古代葬俗的活态标本。考古学界通过封树形制可推断墓葬年代与社会结构。


权威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页128/页246.
  2. 班固《白虎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卷十一《崩薨》.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页389-391.
  4.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页329/页483.
  5. 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页56-60.

网络扩展解释

“封树”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疆界标识功能

指堆土植树以划定和巩固疆界。这一用法源于《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的“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具体指在边界处挖掘沟壑,将挖出的土堆成封土,并在封土上种植树木作为标记,形成双重防御体系。郑玄注《周礼》时解释为“树木沟上,所以表助阻固也”。

二、丧葬礼仪制度

指古代士人以上阶层的葬礼规制,即下葬时堆土成坟丘并在周围植树作为装饰标识。根据《礼记·王制》记载,庶人葬礼“不封不树”,而士大夫以上则需“封树”。例如清代汪中在《先母邹孺人灵表》中写道“后之人尚保其封树”,即指维护坟墓的封土与树木。


补充说明:这两个含义都体现了古代通过土、树组合实现空间标记的功能,前者用于政治疆域,后者用于身份等级标识。现代语境中该词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古籍研究或历史文献中。

别人正在浏览...

昂然直入鮟鱇百废具举插定场期陈遗饭感尺寸千里词匠慈氏单使二十进制范长江怪变拐湾鼓嘟郭椒孤亭河落海乾咶絮回锋呼脓互丧金刚坚羁谴隽敏空构款会理任礼尚往来楼台亭阁轮舆痞鬲浅白起军请旌七七事变气压跂坐染蒨儒关上空生离死别生趣申纳十行束币睡声殊类悚厉肃睦岧嶤霆船托言亡死伍的祥眚孝谨斜谷洗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