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俘庙的意思、俘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俘庙的解释

古代一种礼仪。作战胜利后在太庙献俘告成。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太祖 遣学士 李瀚 就问俘庙之仪,庶同参酌。”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俘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俘庙(拼音:fú miào)指古代在太庙举行的一种献俘仪式,用于庆祝作战胜利并告慰祖先。该礼仪的核心流程是:战胜方将俘虏押送至太庙,通过祭祀仪式向祖先汇报战果,象征战争胜利的合法性得到天地祖宗的认可。

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莹的《玉壶清话》卷二记载:“太祖遣学士李瀚就问俘庙之仪,庶同参酌。”,说明宋代仍沿用这一礼仪制度。

延伸意义

  1. 象征意义:通过献俘强化政权合法性,体现“天命所归”的统治观念。
  2. 文化功能:既是对战争结果的总结,也包含威慑敌方、凝聚民心的作用。

使用场景

现代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成语中,例如:“凯旋后行俘庙之礼,以彰武功。”(虚拟例句)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案例,可参考《宋史·礼志》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俘庙》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敌军征服后将俘虏囚禁的地方。它的拆分部首是由"亻"(人偏旁)和"庙" (广义上的部首)组成。"俘庙"的笔画数分别是7画和11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战争时期。当一个国家的军队打败另一个国家的军队并掌控了敌方的领土后,他们通常会将俘虏关押起来,以示对敌人的胜利和威严。 《俘庙》一词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与简体中文相同。它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也没有特别的变化。 以下是关于《俘庙》的例句: 1. 敌军在战场上失利后,将俘虏带到了他们设立的俘庙中。 2. 在古代,俘虏常常被关押在俘庙中,并受到严密的监视。 一些与《俘庙》相关的词汇有:"俘虏"、"战俘"、"关押"等。 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与《俘庙》相对应,因为反义词通常是指相反的概念或行为,而《俘庙》指的是一种地方或场所。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