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俘庙的意思、俘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俘庙的解释

古代一种礼仪。作战胜利后在太庙献俘告成。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太祖 遣学士 李瀚 就问俘庙之仪,庶同参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俘庙"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向古代战争中战胜方将俘虏献祭于宗庙的特定礼仪活动,属于军礼与祭祀仪式的结合。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俘庙(fú miào)

指战胜国将战争中俘获的敌方首领或重要战俘押解至本国宗庙,举行献祭仪式以告慰祖先、彰显武功的行为。该词由“俘”(俘虏)与“庙”(宗庙)复合构成,凸显仪式场所与对象。


二、历史渊源与礼制依据

  1. 商周起源

    此制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殷墟甲骨卜辞中已有“用俘于祖丁”(《甲骨文合集》278)等记载,表明商人将战俘作为人牲献祭祖先。周代《礼记·王制》载:“天子将出征……受命于祖,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其中“讯馘”即指俘虏与敌首,献告仪式常在宗庙举行。

  2. 礼典规范

    据《周礼·夏官·大司马》:“若师有功,则左执律,右秉钺,以先恺乐献于社。”郑玄注:“献于社,献俘馘也。”说明献俘是“军礼”的重要环节,后逐渐与宗庙祭祀结合,形成“俘庙”之礼。


三、仪式流程与文化内涵

  1. 献俘程序

    • 押解示众:俘虏经“献俘阙下”仪式押至宫阙示众(见《新唐书·礼乐志》)。
    • 庙前献祭:主祭者诵读祭文,以俘虏为祭品或象征物,告慰先祖功成。
    • 刑戮或赦免:部分俘虏或于庙前处决,彰显威权;重要敌酋或赦免以示怀柔(如唐太宗赦王世充)。
  2. 象征意义

    • 宣示武功:通过宗庙这一神圣空间,强化战争胜利的合法性。
    • 维系天命:以血祭沟通祖先,彰显“天命在我”的统治权威(参考《尚书·甘誓》)。
    • 震慑四方:公开仪式具威慑效应,如清代午门献俘礼(《清史稿·礼志》)。

四、文献例证与演变

  1. 早期记载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楚城濮之战后,“晋师三日馆谷,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献楚俘于王。”此处虽献于周王,实为宗庙献俘雏形。

  2. 后世沿革

    • 唐代定制:《大唐开元礼》将“献俘太庙”列为国家礼制。
    • 宋代废止:北宋因儒臣反对血腥祭祀,改为“献俘图”等象征仪式(《宋史·礼志》)。
    • 清代重现:乾隆平定准噶尔后重启午门献俘礼,但已无杀戮环节(《清高宗实录》)。

五、学术考辨

需注意“俘庙”与“献俘礼”的细微区别: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俘,军所获也。”
  2. 《周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3.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杨宽《古史新探》,中华书局,1965年(论商周人牲制度)。
  5. 《清史稿·礼志九·军礼》,中华书局点校本。

(注:因该词属冷僻古语,权威在线词典未收录独立词条,释义综合古典文献及礼制研究专著而成。)

网络扩展解释

“俘庙”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俘庙(拼音:fú miào)指古代在太庙举行的一种献俘仪式,用于庆祝作战胜利并告慰祖先。该礼仪的核心流程是:战胜方将俘虏押送至太庙,通过祭祀仪式向祖先汇报战果,象征战争胜利的合法性得到天地祖宗的认可。

历史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莹的《玉壶清话》卷二记载:“太祖遣学士李瀚就问俘庙之仪,庶同参酌。”,说明宋代仍沿用这一礼仪制度。

延伸意义

  1. 象征意义:通过献俘强化政权合法性,体现“天命所归”的统治观念。
  2. 文化功能:既是对战争结果的总结,也包含威慑敌方、凝聚民心的作用。

使用场景

现代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成语中,例如:“凯旋后行俘庙之礼,以彰武功。”(虚拟例句)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案例,可参考《宋史·礼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编辑别有心肠璧海碧琉璃不欢而散参味长行成败驰影吹糖人当头棒喝刀法电线抵搪斗储二稺放效冯驩铗覆蒙高明给役官酒鹤唳弘益虎戟获旗脚丫子嗟唏解息欬唾夔鼓六庚隆遇娄宿脉候门童目不识书南山宗捻土焚香拍户排媢般逸破惑堑绝浅伪轻才好施青土倾頽气吞虹蜺壬公上流头时出说黑道白遂哀弹冠振衣听鼓吞蛭舃奕委付小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