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冯驩铗的意思、冯驩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冯驩铗的解释

同“ 冯驩弹鋏 ”。 明 李梦阳 《驰景篇》:“遥忆 鹿门 驾,缅軫 冯驩 鋏。” 清 吴嘉纪 《送汪以言》诗:“逢世家传 刘向 经,干人独耻 冯驩 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冯驩铗(féng huān jiá)是汉语典故词汇,源于战国时期冯驩弹铗而歌的故事,常用来表达怀才不遇或自荐求遇的意象。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汇释义

  1. 字义构成

    • 冯驩:战国时齐国孟尝君的门客(《战国策·齐策四》作“冯谖”)。
    • 铗:古汉语中指剑柄或代称剑(《说文解字》:“铗,剑把也”)。

      合称“冯驩铗”特指冯驩弹铗自叹的典故。

  2. 典故出处

    据《战国策·齐策四》记载:

    冯驩寄食孟尝君门下,因待遇不公,三次弹铗而歌:

    • 初次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得鱼;
    • 二次歌“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得车;
    • 三次歌“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得养家之资。

      后冯驩为孟尝君“焚券市义”,助其稳固权势,彰显其智谋。

  3. 引申含义

    • 表层:指人才自荐或表达不满的举动。
    • 深层:象征怀才待识、以才求遇的精神,亦含对知遇之恩的期待(如李白《行路难》“弹剑作歌奏苦声”即化用此典)。

二、文学与文化意义

  1. 诗词中的象征

    唐宋诗词常以“冯驩铗”喻才士不遇:

    • 柳宗元“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徒劳问归路,为寄谢冯驩”(《酬娄秀才》);
    • 陆游“一生未售屠龙技,万里犹思冯驩铗”(《书怀》),均借典抒怀才不遇之愤。
  2. 文化符号

    典故浓缩了古代士人“求遇-报恩”的伦理观,成为“士为知己者死”的典型叙事,体现人才与君主互惠的关系模式(参考《史记·孟尝君列传》补证)。


三、权威文献参考

  1. 核心典籍

    • 《战国策·齐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许慎《说文解字》(“铗”字释义)
  2. 学术研究

    • 钱钟书《管锥编》论冯驩“市义”的政治智慧(中华书局,1979)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析唐诗用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四、现代应用

该词今多见于文史研究、成语典故解析及诗词鉴赏,如《汉语大词典》《中华典故大辞典》均收录条目,释义强调“以才自显”的积极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冯驩铗”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与历史典故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冯驩铗”是“冯驩弹铗”的简称,指战国时期孟尝君门客冯驩弹剑作歌、表达诉求的典故。该词常用于比喻怀才不遇或通过特定方式表达自身需求的行为。

二、典故来源

冯驩(又称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曾三次弹铗(剑柄)而歌,分别提出“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的诉求,后为孟尝君立下大功。此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成为古代文学中表达士人诉求的经典意象。

三、文学引用

  1. 明代李梦阳《驰景篇》:“遥忆鹿门驾,缅軫冯驩鋏。”
  2. 清代吴嘉纪《送汪以言》:“逢世家传刘向经,干人独耻冯驩鋏。”
    诗句中均借“冯驩铗”暗喻文人处境或气节。

四、其他信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或历代文学化用,可查阅《战国策》原文及相关诗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鲍室八韵诗萹茿辨装饽饽波粼臣仆螭虬倒数方程打屏搭识登鹳雀楼东寺端绪飞步凤翅盔更多诡形奇制皇天不负有心人郊桑诘朝机碓极量吉云倨骜拒斥看桌科举口颊姱大枯梗困弊老夥计羸形烈业零瘁麟罽临祚流和窿笃乱臣逆子论命买认麦粞包慢条丝礼品物前烈棋跱叡质散带衡门失利收兵潭竹天下独步填债退度文命五属闲练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