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给役的意思、给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给役的解释

供应使役。《宋史·食货志上五》:“ 淳化 五年,始令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第二等户为户长,勿冒名以给役。”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夫人已復旧位;妾謫限未满,夫人请之天曹,暂使给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给役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为官府或上级提供劳役服务,强调服役者被动承担差事的义务属性。以下从词典释义与文献用例两方面详解:


一、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供役使;服劳役”,指出该词强调对官府或尊长提供服务的行为。例如《宋史·食货志》载百姓“岁给役十日”,即每年需无偿服役十日。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1132页。

  2. 《辞源(修订本)》

    释义为“供差遣,服劳役”,侧重其被动性。如《后汉书》中“给役官府”指在官府听候差遣。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527页。

  3. 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注解“给”含“供应”义,“役”指“劳役”,组合后特指承担强制性劳役,属古代赋役制度范畴。

    来源: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98页。


二、古籍文献中的实际用例

  1. 行政劳役

    《梦溪笔谈·官政一》载:“凡民户岁输绢帛,兼给役于官。”指百姓每年缴纳绢帛外,还需为官府服役。

    来源:《梦溪笔谈》卷十二(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军事差遣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收其部曲,给役军中。”意为收编降兵,令其在军中服役。

    来源:《三国志》卷一(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3. 工程徭役

    《新唐书·食货志》述:“丁男岁给役二十日”,规定成年男子每年需服二十日国家徭役(如修水利、筑城)。

    来源:《新唐书》卷五十一(汉典古籍)


三、词义演变与关联概念

“给役”是古代社会制度下的特定词汇,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强调被动承担官府劳役的核心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给役”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供应使役”,即提供劳动力或服务。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

1.基本释义

2.历史文献中的用例

3.单字拆解

4.现代适用性

此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如行政征调或临时派遣)。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宋史》或《聊斋志异》相关篇章。

别人正在浏览...

氨基酸坳窊白项乌班寮踩践嘈嚷长星昌云称县黜屏酖沈登榜法律解释副刊拊乐敷披恭命怪杰刮锈过笋寒牀寒霙黑风赫拉活铮铮截刻康歌老冤离鹤邻邻赁土钱龙书挛躄鸾舟罗布泊路世卤水缪缺闹仗匹扑清彻穹穹全权溶溶曳曳若隐若显沙坝伤目申究狮蛮双响蜀鸟桃花马讨駡兔儿爷万家灯火文火无所不用其极无以为瞎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