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脉候”。谓脉搏变化的情况。《周书·姚僧垣传》:“内史 柳昂私 问曰:‘至尊贬膳日久,脉候何如?’” 宋 范仲淹 《奏乞在京并诸道医学教授生徒》:“召京城习医生徒听学,并教脉候及修合药饵。”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殊不知脉候有虚实,阴阳有顺逆。”
"脉候"是中医诊断学术语,指通过诊察人体脉象变化以判断疾病状态的方法。该词由"脉"与"候"复合构成:
一、"脉"指血脉运行的生理现象,《说文解字》载"脉,血理分邪行体者",《黄帝内经·素问》提出"脉者,血之府也",强调脉象能反映脏腑功能。
二、"候"取《广雅·释诂》"候,视也"之意,特指医者通过三指触诊(寸口诊法)观察脉象的浮沉、迟数、虚实等二十八种脉象特征,《难经·六十一难》详述"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在临床应用中,脉候体系包含三大诊断维度:
现代研究证实,脉象仪可检测脉候的动力学参数,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心血管疾病呈显著相关性(《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刊载临床研究报告)。
“脉候”是中医诊断学中的专业术语,指通过诊察脉搏变化来推断人体健康状况的方法。以下是详细解释:
“脉候”拼音为mài hòu,字面含义为“脉搏变化的外在表现”。在中医理论中,医师通过特定手法感知患者脉搏的速率、力度、节律等特征,进而判断脏腑功能与疾病状态。
构词特点
“候”在此处意为“观察、诊察”,强调动态监测过程。因此“候脉”才是规范表述,而口语中“号脉”实为方言转音导致的误写。
历史文献佐证
该词最早见于《周书·姚僧垣传》,记载南北朝名医姚僧垣被问及皇帝“脉候何如”,表明其作为专业术语的悠久性。宋代范仲淹在医学教育奏折中也提到“教脉候及修合药饵”,反映其在传统医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脉候需结合“虚实”“阴阳”等中医理论综合分析。例如:
民间常将“候脉”误称为“号脉”,实因方言发音相近导致。但专业语境中,“候”更准确体现诊察的动态过程。
通过脉候诊断,中医可辨识表里寒热等复杂病机,这一技艺至今仍是中医师的核心能力之一。
不刊之论参展畅达虫篆愁肠九转愁乡蠹食蜂房风雷之变负筭赶脚甘战高倍隔板阁皂公才好畤侯黄河水清火烧云剪裁将命节人借用静莫紧箍咒谨确进赠基趾沮胆刊灭库锦联吟龙眉凤目猫儿眼南明南式瓯金拍密棚扒偏译品命锓板青轩亲乐七去缺隟绕弯儿任咎乳狗赏贤罚暴石劫十里长亭首问制硕儒天法土流子讬质违豫乌蓲痫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