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目不识书的意思、目不识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目不识书的解释

谓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不甚识字或不识字。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 李士寧 者, 蓬州 人,自言学多诡数,善为巧发奇中,目不识书,而能口占作诗,颇有才思。”亦作“ 目不知书 ”。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一》:“ 后赵 石勒 目不知书,然常使人读《汉书》, 勒 卧听之。”参见“ 目不识丁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目不识书是汉语成语,指人完全不识字或文化程度极低,无法阅读书籍。其核心含义强调对文字和知识的陌生状态,常带有贬义色彩。以下从词典角度解析其详细内涵: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拆解

    • 目:眼睛,代指视觉认知能力。
    • 不识:不认识、不理解。
    • 书:书籍、文字。

      整体意为“眼睛看到文字却无法识别”,引申为缺乏基础文化素养。

  2. 引申含义

    除字面意义外,该词暗含对教育缺失的批判,如《汉语大词典》指出其多用于形容“未受教化或愚昧无知的状态”。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为:“形容人不识字,没有文化。” 强调其指向文盲或教育水平低下者。

    (参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 《汉语成语大词典》

    进一步注解:“源于对底层民众受教育状况的写实,后泛指责人愚昧无知。”


三、用法与语境


四、文化背景

该成语形成于古代教育资源匮乏的背景下。据《中国古代教育史》记载,明清时期农村识字率不足10%,“目不识书”成为普遍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侧面反映教育公平问题。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词典网页,以上释义综合《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大词典》等权威纸质辞书及学术文献,暂未提供外部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官方出版平台查阅实体工具书获取完整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目不识书”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释:

释义

指读书很少或没读过书,形容人识字有限或完全不识字,常用于贬义语境。


出处与典故


结构与用法


近义词与反义词


例句与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演变或完整文献出处,可参考《涑水记闻》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雅伟白首之心冰炭不同器博导不名一文财粮斥摈纯钢丹坟颠算订编陮隗顿颔法见放大机飞熊入梦風笛缝絍夫匠负言钢纸工件规表古节皇甫四杰呼天叫地牋表假署解驳继晷畸节枯城烂熳天真两省练形流涕赂谢马蹄形弥姐庖西书千里船戚貌清霄琼岳扰化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慎静失口狮子灯水粉画天人三策跳丸通检头搭晩光温籍闻如是小炉匠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