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夔鼓的意思、夔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夔鼓的解释

《山海经·大荒东经》:“﹝ 流波山 ﹞其上有兽……其名曰 夔 。 黄帝 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后因以“夔鼓”作为战鼓的美称。《隋书·虞世基传》:“曳虹旗之正正,振夔鼓之鏜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夔鼓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中的重要器物,其含义可从字义、历史渊源及文化象征三方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夔”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神话中形似龙的独足神兽”,《说文解字》载“夔,神魖也,如龙,一足”。该字甲骨文作“夒”,象形独足兽状,后演变为礼乐官职代称。“鼓”为打击乐器,甲骨文字形如手持槌击鼓。二字结合特指与夔相关的礼乐之器。

二、历史渊源 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夔“典乐,教胄子”,《吕氏春秋》详述夔“正六律,和五声”的制乐功绩。夔鼓作为礼乐制度的物质载体,既指夔主持制作的乐鼓,亦可引申为代代相传的礼乐规范,在周代演变为祭祀、宴飨等仪式中的核心乐器。

三、文化象征 夔鼓承载三重文化内涵:

  1. 礼制象征:作为“钟鼓喤喤”的雅乐代表,体现《礼记·乐记》中“乐者天地之和”的秩序观
  2. 军事功能:《左传》载“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战鼓制度可溯至夔鼓原型
  3. 神话意象:与《山海经》记载“夔皮制鼓,声震五百里”的传说相系,成为震慑邪祟的神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用于形容庄严隆重的礼乐仪式,如“夔鼓声声”喻指重大典礼的开启。

网络扩展解释

“夔鼓”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战鼓,其含义和背景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词源与神话背景

“夔鼓”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传说中,黄帝在流波山捕获神兽“夔”(形似牛、独足龙形的异兽),以其皮制成战鼓,并用雷兽之骨敲击,鼓声可传五百里,用以威慑天下。这一神话被后世视为夔鼓的起源,也使其成为战鼓的美称。

二、形制与象征

  1. 材质与声音:夔鼓以夔皮为面,雷兽骨为槌,声音洪亮,象征战争中的威势。
  2. 礼仪功能:除军事用途外,夔鼓亦用于祭祀、庆典等庄重场合,成为古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符号。

三、文化意义

四、考古佐证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鼓类文物,被认为可能与传说中的夔鼓存在关联,为研究其真实形制提供了实物线索。

参考资料说明

以上信息综合自《山海经》典籍、文学研究及考古成果。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山海经》原文或陶寺遗址考古报告。

别人正在浏览...

并拢笔政残留尺疏从革翠旌答赋达善滴溜帝网泛拜風承膏唇试舌功底管青国害还至恢夷校核静节静緑拘拆居留开明绅士拷鞫控持狂背瞵眈泷舡忙中有错挠动女御膨胀阡眠芊蔚轻云轻装简从其余全休弱湍桑农桑乾三权生力施斋鼠伏酸耿酸牛奶太溪桃夭柳媚体律铜绿土坷垃宛财惋恻文英午夜钟献享鲜艳夺目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