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倾穨 ”。1.倒塌。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削基憎峻而不觉,下堕则上崩,故倾穨莫之扶也。”《宋书·后废帝纪》:“尚书省舍,日就倾頽;第宅府署,类多穿毁。”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二:“内中唯有御製诗碑亭二,余为守时已将倾頽。”
2.指身体倾侧、跌倒。 宋 苏舜钦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看君岸幘卷大白,有似巨浸吸百潮;宾从倾頽尚未厌,直恐溃烂肠与脬。”
3.衰亡;衰败。 三国 蜀 诸葛亮 《出师表》:“亲小人,远贤臣,此 后汉 所以倾頽也。”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 汉 室倾穨,姦臣窃命。” 陈毅 《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即日出洋》诗:“百年家国恨, 禹 域日倾頽。”
“倾頽”是汉语中的书面词汇,现通常写作“倾颓”,由“倾”和“颓”组合而成,整体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倒塌(物理实体)
指建筑物或自然物的坍塌,如:
衰败(抽象事物)
多用于朝代、国家或精神的衰落,如:
身体失衡
指身体倾斜跌倒,如宋代苏舜钦诗句“宾从倾頽尚未厌”。
现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本中,表达对事物衰落的感慨,如“王朝倾颓”“精神倾颓”等。现代口语中更常用“倒塌”“衰败”等替代词。
倾頽(qīng pái)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拆分部首是「人」和「立」,总共有12画。
「倾頽」这个词的来源比较玄妙,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出处。不过,可以通过其繁体字「傾頹」来推测。繁体中的「傾」由「彳」和「倾」组成,意为向一方倾斜;「頹」由「頁」和「危」组成,意为危险、颓废。因此,「倾頽」可以理解为向一方倾斜并陷入危险或颓废的状态。
在古代,「倾頽」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些不同。根据《说文解字》,古时候「倾」的写法为「仂」,表示向一边倾斜的动作;「頽」的写法为「妬」,表示外表陈旧、褪色的样子。所以,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是「仂妬」。
1. 经过多年的荒废,这座城市已经变得倾頽不堪。
2. 领导的失职导致整个公司陷入倾頽的境地。
组词:倾泻、倾斜、倾吐
近义词:颓废、颓然、堕落
反义词:挺拔、坚毅、崛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