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烧毁债券买得人心的典故。 战国 齐 冯谖 为 孟尝君 往 薛 地收债,临行前问:“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 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于是 冯谖 矫命以债赐百姓,尽烧其券,民称万岁。见《战国策·齐策四》。 宋 苏轼 《穆父新凉》诗:“受恩如负债,粗报乃焚券。”
(2). 南朝 宋 顾绰 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债。父 觊之 设谋,焚烧文券,并宣语远近:“负三郞债,皆不须还。”见《宋书·顾觊之传》。
(3). 唐 宋清 售药债券堆积如山,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见 唐 柳宗元 《宋清传》。
(4). 后汉 常思 献 宋 地丝息十万两债券, 太祖 即焚其券,诏悉蠲除之。见《新五代史·杂传十一·常思传》。
“焚券”是一个历史典故性词汇,核心含义指通过烧毁债务凭证(券)来收买人心或树立道德形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冯谖焚券(战国时期) 冯谖为孟尝君到薛地收债时,假托命令将债券赐予百姓并烧毁,声称这是孟尝君“视吾家所寡有者”的仁义之举,最终赢得薛地民众拥戴。该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成为“市义”(收买民心)的典型事例。
顾觊之焚券(南朝宋) 顾觊之因儿子顾绰放贷敛财,设计焚烧其债券,并宣告“负三郞债,皆不须还”,以此纠正家族不当行为。此事载于《宋书·顾觊之传》,体现以毁契方式维护道德形象。
宋清焚券(唐代) 药商宋清每年焚烧无法偿还的赊药债券,持续四十年,累计免除百余人债务,成为仁商典范。
焚券行为本质是通过免除债务换取民心或声誉,常见于古代政治权谋或道德实践:
该典故衍生出成语“焚券市义”,被用于文学、史评中,成为“以退为进获取支持”或“舍利取义”的象征符号。例如:
如需查看更多典故细节,可参考《战国策》《宋书》等原始文献。
《焚券》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烧毁信券”,用来形容对自己的承诺或重要凭证毫不在意,不顾一切地放弃。
《焚券》的拆分部首是“火”、“刀”,拆分后的笔画数是4画。
《焚券》这个成语最早见于西汉时期刘向所著的《战国策》一书。出自《庄子·养生主》篇:“王子如焚国之信,故臣可斩纣之首;臣如焚国之信,何以异于斩纣之首?”后来被广泛使用。
《焚券》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焚券」。
古时候,《焚券》的写法与现代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变化。
他们曾经签署了合作协议,但现在却毫不在意地焚券了。
焚毁、焚烧、烧券
抛弃、放弃、背弃
守信、恪守、信守
百谷王不如归去承露盘得墨忒耳帝羓地体飞雨伏方浮疏附缘改火搁浅桂旗合伯膊慌罔狐鬼辉特护丧讲座贱儒旌旟金花烛筋急禁加莲漏鍊翁令出如山论不定轮值落红麦饘冒幸眄睐摩灭幕里红丝拟态泼娼根鬝头棋局七商棋师山河表里纔可唼唼声论涉閲释蹻筮史兽迒鸟迹蕣颜同工同酬同奬推理土建外籍王礼宛折相刑贤士小爬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