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羓的意思、帝羓的详细解释
帝羓的解释
指 辽太宗 耶律德光 的干尸。 德光 死后,依 契丹 旧俗制成干尸,人称之为帝羓。《旧五代史·契丹传》:“﹝ 耶律德光 ﹞次于 欒城县 杀胡林 之侧…… 契丹 人破其尸,摘去肠胃,以盐沃之,载而北去,汉人目为‘帝羓’焉。”《说郛》卷八引 宋 文惟简 《虏廷事实》:“﹝ 契丹 ﹞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綵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虏,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 耶律德光 之死,盖用此法,时人目为帝羓,信有之也。” 清 赵翼 《土城怀古》诗:“不闻宫掖悲人彘,肯使兵尘丧帝羓。”
词语分解
- 帝的解释 帝 ì 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上帝。玉皇大帝。 君主:帝王。皇帝。称帝。帝制。 笔画数:; 部首:巾; 笔顺编号:
- 羓的解释 羓 ā 经过加工的大块干肉。 泛指干制食品。 传说中的一种珍贵的羊。 笔画数:; 部首:羊;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帝羓”是中国古代史中一个特殊的历史名词,其含义与契丹族的丧葬习俗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1.词义解析
“帝羓”字面意为“皇帝的干尸”。“羓”原指北方游牧民族用盐腌制的牛羊肉干(类似腊肉),因辽太宗耶律德光死后被制成干尸,故被汉人戏称为“帝羓”,即“木乃伊皇帝”。
2.历史背景
- 人物:辽太宗耶律德光(902—947年),契丹第二位皇帝,灭后晋后返程途中病逝于栾城杀胡林。
- 契丹旧俗:契丹贵族死后有“掏肠去脏、盐渍防腐”的葬俗。耶律德光遗体被去除内脏,以盐卤腌制,再用铜丝固定,制成干尸运回北方。
- 汉人视角:中原史书如《旧五代史》《资治通鉴》记载此事时,因契丹处理尸体的方式类似腌制肉干(羓),故讽刺其为“帝羓”。
3.唯一性与独特性
“帝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例以帝王遗体制作的木乃伊,反映了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异,也体现了古代游牧民族对防腐技术的特殊实践。
4.相关史料
《旧五代史·契丹传》《新五代史》等均记载了耶律德光遗体处理过程,称其“破腹去脏,实盐而北归”,汉人因此称其尸为“帝羓”。
如需进一步了解契丹丧葬习俗或耶律德光生平,可参考《辽史》等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帝羓(dì yá)是一个汉字词组,由两个字组成。
拆分部首:
- 帝字的部首是“⺗”(示字头),表示神明;其笔画数为5;
- 羓字的部首是“⺶”(羊字旁),表示与羊有关;其笔画数为13。
帝羓这个词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中。帝在古代的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天子、上帝,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羓则表示作为祭品的一只绵羊。帝羓一词常用来描述古代祭祀的场景,特指献给帝王或神明的羊。
帝羓一词的繁体写法与简体写法相同为“帝羓”。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一些差别。然而,帝羓这个词的写法没有明显的变化。它的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汉字写法相同。
以下是帝羓一词的例句:
1. 古代的祭典上,人们常献上帝羓,以祈求丰收和吉祥。
2. 帝羓作为一种祭祀仪式上的祭品,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组词:
- 帝王:指天子、皇帝等君主的称号。
- 羔羊:指年幼的绵羊,常用于比喻柔弱、纯洁的形容。
近义词:
- 祭品:指用来祭祀神灵或祖先的贡品。
- 牲畜:指用于农业、牧业的动物,包括牛、马、羊等。
反义词:
- 神灵:指具有超自然力量和能力的存在。
- 人类:指人类社会中的成员,与神明或动物作对比。
别人正在浏览...
奥姑八貂拔地倚天半山亭抱补宝母报状跋前踬后背坏摽梅之年标准特许银行鼈鸟般若长天老日承化稠木春候噉蔗吊艇架丁册定宁杜伯发泼丰茂丰翘覆书赴调古文家豪饮交泰殿接防浄衣酒媪九酘靠不住凉缁巾龙性难驯漫淹麪勃儗非其伦朴率品质七孔鍼鬐毛轻煤情网鹊尾鑪三星在户耍狮子水穷山尽曙星诉落塘岸阗池铁线篆透话投诉抟香弄粉宪意细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