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旗帜。 清 唐孙华 《冬日书怀》诗之二:“餘皇张旌旟,冶女炫珠贝。”
“旌旟”是古代汉语中由“旌”与“旟”组合而成的合成词,主要用于描述旗帜的形制与功能。根据《汉语大词典》,“旌”本指以牦牛尾或五色羽毛装饰竿头的旗帜,多用于仪仗、指挥或标识身份,例如《周礼·春官》记载“旌,析羽为旌”;“旟”则特指绘有鸟隼图案的军旗,象征行军迅疾如飞,如《诗经·小雅》中“旟旐有翩”即描述战旗飘扬的景象。两字连用后,“旌旟”既可泛指各类旗帜,也常代指军队或权力象征,如唐代诗人杜甫《北征》诗云“旌旆夹两山”,即以旌旟渲染战场景象。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旌”与“旟”均属形声字,分别以“㫃”(旗帜类部首)为形旁,佐证其与旗帜的密切关联。古代文献中,“旌旟”多出现于军事、祭祀场景,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载“前茅虑无”,杜预注“虑无,如今军行前有斥候蹹伏,皆持以绛及白为幡”,其中“幡”即涵盖旌旟类旗帜的指挥功能。
参考资料:
1.《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
2.《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周礼注疏》(郑玄注,中华书局,2000年)
4.《诗经译注》(程俊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旌旟(jīng y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旗帜,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旌旟泛指旗帜,特指古代军旗或仪仗用旗。其中,“旌”指用羽毛装饰的旗杆,象征权威或表彰;“旟”为画有鸟隼图案的旗帜,多用于军事场合。
清代诗人唐孙华在《冬日书怀》中写道:“餘皇张旌旟,冶女炫珠贝”,描述战船悬挂旌旟的壮观场景,体现其军事或仪仗功能。这类旗帜常用于军队、仪仗队或重要典礼,以彰显威仪。
现代汉语中,“旌旟”已不常见,主要用于古典文献或诗词引用,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意象。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军事典籍。
案甲休兵悲唶辩说察辨骋技车雨倒飞丁彊发牢骚返舌梵世繁约黂烛赋情黼衣方领鸿鹄志皇弟黄柯火师活跳狐妖诫敕静适金匼匝颎颎絶异靠旗孔脩窟郎来体两界会子撩零瞵盼免徒复作鸣管内金猱狮狗内闼抛闪怕羞纰离平怿旗旒穷鸟归人齐斩诠明跧摺肉丝软绢若存若亡山羞书劄他方题面听阈偷讬箨龙霞宫校録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