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讽论的意思、讽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讽论的解释

讽喻议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而《集灵》诸赋,偏浅无才,故知长於讽论,不及丽文也。”《北史·恩幸传·和士开》:“ 士开 见人将加刑戮,多所营救,既得免罪,即令讽论,责其珍宝,谓之赎命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讽论"是汉语中由"讽"与"论"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具有独特的语义内涵。根据《汉语大词典》和《古代汉语辞典》的释义,该词包含双重含义:

一、基本释义层面,"讽"指以婉转含蓄的方式进行劝谏,《说文解字》训为"诵也";"论"则指系统性的论述。二者结合构成"以隐喻手法展开的劝谏性论述",常见于古代谏官文书和策论文章,如《战国策》中纵横家的游说辞令。

二、历史语义演变中,该词在南北朝时期衍生出新的内涵。据《文心雕龙·论说》记载,文人将讽喻手法与论说文体结合,形成"托物言志、借古喻今"的特殊论述方式,如庾信《哀江南赋序》即属此类讽论典范。

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国文学批评史》特别指出,讽论不同于直谏,其核心特征在于"比兴为表,义理为骨"的结构形式,要求作者既遵守"主文谲谏"的诗教传统,又需保持论说文的逻辑体系,这种双重性使其成为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现代汉语使用中,该词保留着"通过隐喻表达批评意见"的语义内核,但多用于学术语境,特指中国古代文学中兼具文学审美与政治功用的特殊论述方式。

网络扩展解释

“讽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解释:

  1. 基本定义
    “讽论”指通过含蓄的方式表达批评或劝告,并进行议论。核心含义为“讽喻议论”,即借助比喻、暗示等手法表达观点。

  2. 读音与构成

    • 拼音:fěng lùn
    • 注音符号:ㄈㄥˇ ㄌㄨㄣˋ
      其中“讽”意为含蓄指责或劝诫,“论”指分析、议论。
  3. 文献出处

    • 南朝梁代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提到:“长於讽论,不及丽文”,说明其常用于文辞批评领域。
    • 《北史·恩幸传》记载和士开通过“讽论”索取珍宝,体现该词在历史语境中的实际应用。
  4. 应用特点
    区别于直白议论,“讽论”更强调婉转表达,常见于古代文学批评或政治劝谏,如清代诗句“讽论篇篇近正声”即体现其文以载道的功能。

  5. 现代使用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多用于学术讨论或古典文学研究,需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修辞意图。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文心雕龙》相关研究或《北史》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车骨暴虐不搬陪哺糜插车唱第称物平施辞呈村市打回头大令抵局东蔷恶化防堵乖丧寡人豪上后贤惑蔽火舰简在帝心狡狠进退中绳近制獧狡寇逼楛砮阑风长雨老不着雷令立表下漏力人流柹笼鞵美美民爱木税胬肉苹藻巧法倾装攘狱人权三酳酾浚少年儿童舍己就人神武旗失语睡功斯抬斯敬松柏后凋谈筵饕残贤显胁和鞋拽靶儿西府海棠细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