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楛砮的意思、楛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楛砮的解释

楛木箭镞。《新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其矢石鏃,长二寸,盖楛砮遗法。”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昂威赫》:“楛矢自 肃慎氏 至今凡五贡中国……或曰‘石鏃’,或曰‘枯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楛砮”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合成词,其含义需结合单字本义与历史文化背景综合解析。根据《汉语大词典》及《说文解字》相关释义,“楛”原指一种质地坚硬的荆类植物,古时因其耐腐特性常用于制作箭杆;“砮”则为可制箭镞的矿石,特指石制箭头。两字合称“楛砮”,代指以楛木为杆、石镞为头的箭矢,属于古代中原地区对东北方少数民族武器的地方性称谓(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厥贡楛矢、石砮”的记载,描述周代肃慎氏部落向中原王朝进贡的箭矢类兵器。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考证,此类箭矢因材料特殊且制作工艺独特,曾被用作象征边疆部族臣服的礼仪之物。汉代经学家郑玄注《周礼》时,亦提及“楛砮”在军事与祭祀中的双重功能(参考来源: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

词义演变方面,“楛砮”在唐宋文献中逐渐引申为边疆物产的代称,如《新唐书·地理志》将“楛矢砮石”列为靺鞨地区特产。明清时期地方志中,该词多用于描述东北地区历史民俗,如《吉林通志》记载当地渔猎民族“以楛砮射貂鹿”的生产方式(参考来源:国家图书馆《地方志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楛砮”是古代汉语中一个组合词汇,由“楛”和“砮”两字构成,通常与历史文献中提到的武器或贡品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1.分字释义

2.合词含义

“楛砮”合指用楛木为箭杆、砮石为箭镞制成的箭矢。这类箭矢常见于古代边疆民族的武器或贡品中。例如《国语·鲁语》提到,周武王时期,北方肃慎氏曾向中原进贡“楛矢石砮”,即以楛木和砮石制成的箭,象征臣服与文化交流。

3.文化背景

“楛砮”不仅是武器,也具有政治象征意义。中原王朝常将边疆民族进献的楛砮箭矢收藏于府库,作为领土归属的凭证。例如《后汉书》记载,汉朝将肃慎的楛矢石砮“藏之王府”,以示权威。

4.现代意义

该词现仅用于历史研究或文献解读,无现代日常使用场景,需结合具体古籍上下文理解。若涉及古代军事、民族关系或朝贡体系的研究,可能会遇到这一词汇。

如需进一步探讨其文献用例或考古实物,建议参考《国语》《后汉书》等古籍,或关注东北地区出土的肃慎文化遗存。

别人正在浏览...

百凤百舍霸山背褡奔轶冰骨笔枕材异昌衍扯扯拽拽敕答摧破酢器戴发含牙当务之急地理环境二拔讹诈冯驩弹铗腐灭覆狱父与子膏粱锦绣锅底饭好笑黑刷刷讧贼画敕兼术交臂郊次甲万击钵催诗精粹净月潭举踵思慕玫瑰磨翻南董披纷愆虞权词阙廷柔雌三朝元老生不逢时生恐升荣伸头缩颈市钱石山四禅套滙天高地下调风听顺物忌橡茹藿歠小幺缬衣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