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丧失。《新唐书·魏元忠传》:“中古以来,大道乖丧,疏贤哲,亲近习。”
(2).颓丧。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绣》:“装甫解,即趋女所;至则肆宇闔焉,失望而返……神志乖丧,居数日,怏怏而归。”
“乖丧”属于古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构词法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从构词角度看,“乖”本义为背离、不顺,《说文解字》释作“戾也”,如《韩非子·亡征》中“内外乖者,可亡也”;“丧”则指失去、消亡,《玉篇》注为“亡也”,如《论语·子路》载“一言而丧邦”。二字组合后形成“乖丧”,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背离正道而致衰亡”,多用于描述事物因违背规律导致的败落状态,如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中“政教乖丧,而国随以倾”的用例。
该词在语义层面包含双重递进关系:既强调行为主体对客观规则的违背(乖),又突出这种违背引发的严重后果(丧)。现代语境中虽已鲜少使用,但其核心语义仍可见于“乖悖”“乖谬”等近义词群,并保留在部分方言表述中。从训诂学角度考察,《康熙字典》引《集韵》将“乖”归入“匕”部,与“戾”“背”构成同源词系,而“丧”在甲骨文中已具“失去”之本义,二字组合符合古汉语“以形表义”的构词规律。
参考来源:
“乖丧”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丧失、背离
指事物或原则的丧失或偏离,常用于描述道德、规范等抽象概念的缺失。
例句:《新唐书·魏元忠传》提到“中古以来,大道乖丧,疏贤哲,亲近习”,指社会道德准则的丧失。
颓丧、沮丧
形容人因失望或挫折而情绪低落的状态。
例句: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绣》中“神志乖丧,居数日,怏怏而归”,描述人物因失落而颓唐。
该词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语境,日常口语较少使用。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避免混淆。
宝盖表谥不盈眦藏踪蹑迹草市超尘逐电超逾彻内彻外刍叔慈母服慈训噉饭处道境丁村人短话丰岸風傳風雨如磐风字砚汾亭附笔辅殷攻完诡薄桂花糖恒则黄钟宫见利忘义简衷及第成名继继锦府鲸溪劲直济私集贤钜美炼度迾置里椁鹿活草闾伍马回子面料磨菇目语剽勇贫化呛哼齐难人事不省摄化説好説歹挑撮挺进婉言卫护违延无线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