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餔麋 ”。1.吃粥。《古诗源·东门行》:“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惊讹》:“风尘奔走,何似餔麋相守。”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周孝子事》:“医者以 史君 故,尽力诊治,日或二三至,七日,热稍退,渐能餔糜。”
(2).粥。 明 王世贞 《歌赠穆员外》:“手挽柴车出西郭,朝煮餔麋夕汤药。”
“哺糜”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以下解释:
动词用法(吃粥)
指食用稀粥,常见于古诗文。例如《古诗源·东门行》中“贱妾与君共餔糜”,意为夫妻共食粥,表达清贫相守的生活状态。
名词用法(粥)
也可直接指代粥类食物。明代王世贞的诗句“朝煮餔麋夕汤药”中,“餔糜”即指煮粥。
部分资料(如)将其解释为“喂养婴儿或动物”,但此说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其他词汇混淆,建议以高权威性来源(如、5、6)的释义为准。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古诗源》《金莲记》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哺糜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哺”和“糜”。
“哺”字的部首是口,它有8个笔画。而“糜”字的部首是⺲,它有13个笔画。
哺糜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蓼莪》一篇中:“哺彼哺糜,我马虺隤。”意思是“投喂给他食物,我的马就会肥壮”。哺糜一词表示对他人投喂饭食,使其得到滋养。
在繁体字中,“哺”和“糜”的字形保持不变,仍然是“哺”和“糜”。
古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当用于印刷时,字形会有一些差异。根据不同的印刷风格和字书写法规,古时候的哺糜可能会稍有不同的字形,但总体上仍保持其基本意义。
1. 他不辞辛劳地哺糜儿童,希望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2. 在这个慈善机构里,每天都会有人来哺糜流浪者,给他们提供食物和温暖。
哺糜可以通过与其他汉字组合形成新的词语,如哺育、哺乳、糜烂等。
哺糜的近义词包括喂养、供给、投喂等。
哺糜的反义词可以是挨饿、饥饿、饿肚子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