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論的意思、諷論的詳細解釋
諷論的解釋
諷喻議論。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而《集靈》諸賦,偏淺無才,故知長於諷論,不及麗文也。”《北史·恩幸傳·和士開》:“ 士開 見人将加刑戮,多所營救,既得免罪,即令諷論,責其珍寶,謂之贖命物。”
詞語分解
- 諷的解釋 諷 (諷) ě 不看着書本念,背書:諷誦(抑揚頓挫地誦讀)。諷詠。 用含蓄的話勸告或譏刺:諷刺。諷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谏)。諷喻(一種修辭手法,用說故事等方式說明事物的道理)。諷一勸百
- 論的解釋 論 (論) ù 分析判斷事物的道理:論斷。論點。論辯。論據。論者。議論。讨論。辯論。 分析闡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論和言論:理論。輿論。專論。社論。 學說,有系統的主張:系統論。 看待:一概而論。 衡量
網絡擴展解釋
“諷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
基本定義
“諷論”指通過含蓄的方式表達批評或勸告,并進行議論。核心含義為“諷喻議論”,即借助比喻、暗示等手法表達觀點。
-
讀音與構成
- 拼音:fěng lùn
- 注音符號:ㄈㄥˇ ㄌㄨㄣˋ
其中“諷”意為含蓄指責或勸誡,“論”指分析、議論。
-
文獻出處
- 南朝梁代劉勰《文心雕龍·才略》提到:“長於諷論,不及麗文”,說明其常用于文辭批評領域。
- 《北史·恩幸傳》記載和士開通過“諷論”索取珍寶,體現該詞在曆史語境中的實際應用。
-
應用特點
區别于直白議論,“諷論”更強調婉轉表達,常見于古代文學批評或政治勸谏,如清代詩句“諷論篇篇近正聲”即體現其文以載道的功能。
-
現代使用
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用于學術讨論或古典文學研究,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其修辭意圖。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文心雕龍》相關研究或《北史》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諷論》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諷論是指以嘲笑、揭露或諷刺的方式對某人或某事進行評論或辯論。它常常用于諷刺、批評、挖苦或戲谑他人的言行或觀點。諷論通常帶有一定的譏諷意味,用于表達對某人或某事物的不滿或不支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諷論》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讠”是漢字的一個常用部首,表示與言語、語言相關的意思。而“貝”是另一個常見的部首,表示與財富、金錢相關的意思。總共由10個筆畫組成,比較簡單。
來源和繁體:
《諷論》這個詞在漢字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由兩個意思不同的字合并而成的。這個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一緻,沒有改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關于《諷論》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中,“讠”部分可能會略微偏旁,而“貝”部分也可能有一些細微變化。然而,總體意思和字形都與現代漢字相似。
例句:
1. 他用尖銳的諷論嘲笑了政府的無能。
2. 這篇文章中隱藏了一些戲谑的諷論。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一些與《諷論》相關的組詞包括:諷刺、諷切、譏笑等。近義詞包括:戲谑、調侃、挖苦等。反義詞可能是褒義詞,比如稱贊或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