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宴饮礼节。食毕进酒漱口谓之酳,有安食养乐之义。“三酳”即第三次进酒。《仪礼·士昏礼》:“卒爵皆拜。赞受拜受爵。再酳如初,无从。三酳用卺,亦如之。”
“三酳”是古代宴饮礼仪中的特定环节,指第三次进酒漱口的仪式,具有安食养乐的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酳”(yìn)指宴饮结束后用酒漱口的行为,而“三酳”即第三次进行这一动作。该仪式源于周代礼仪,常见于婚礼、祭祀等重要场合,旨在通过酒清洁口腔并象征宴饮的庄重性。
文献出处
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卒爵皆拜。赞受拜受爵。再酳如初,无从。三酳用卺,亦如之。”此处描述了婚礼中新人需行三次酳礼,第三次需用“卺”(一种葫芦剖成的酒器),体现礼仪的递进与特殊意义。
功能与象征
相关扩展
类似礼仪还有“一酳”“再酳”,但“三酳”因使用特殊器皿(如卺)更具独特性,尤其在婚礼中象征夫妻合卺同饮,成为后世“交杯酒”的起源之一。
“三酳”是古代礼制中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的仪式,反映了周代饮食文化的细致规范。
《三酳》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原指狗洗涎水,引申为形容人口吐沫横飞、语言狂放、毫无顾忌的样子。
《三酳》的拆分部首是“三”,总计有11个笔画。
《三酳》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魏孙康《破幽狱赋》中。这里的“三酳”原指狗洗涎水,后来被引申为形容人口吐沫横飞、言辞狂放、毫无顾忌的样子。
《三酳》的繁体字为「三酳」。
在古代,汉字《三酳》的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由两个简单的部首组成。
1. 他的演讲像《三酳》一样,语言激烈而冲动。
2. 他的言辞犀利,简直就是一场《三酳》。
三酳口水、三酳语言
口水横飞、口沫横飞、横飞言辞
含蓄、克制、温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