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衰败。亦指道德衰败的人。《左传·昭公九年》:“自 文 以来,世有衰德,而暴蔑 宗周 ,以宣示其侈。”《吕氏春秋·音初》:“ 郑 卫 之声, 桑间 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説。”
"衰德"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从单字训诂角度解析。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载,"衰"字本义指蓑衣,后借指事物由盛转弱的状态,《说文解字》释为"草雨衣,象形";"德"字甲骨文作"徝",取"目视悬垂以端行"之意,《说文》训为"升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的道德内涵。
从构词法分析,"衰德"属偏正结构,可理解为"衰退的德行"。该词在传世文献中见于《墨子·尚贤下》:"今王公大人之为政也,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尚贤之为政也,是其故何也?曰:衰德不肖者在位。"此处"衰德"特指德行衰败的官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指出,此类倒序复合词在先秦文献中具有特殊修辞功能,通过强调德行衰退的客观状态,表达对礼崩乐坏社会现象的批判。类似用法可参《礼记·乐记》"德者,性之端也"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德之不建"等典籍中的伦理阐述。
“衰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来源进行综合解释:
“衰德”指道德衰败,也可代指道德衰败的人。该词由“衰”(减弱、衰退)与“德”(道德、品行)组合而成,强调道德层面的败坏或缺失。
《左传·昭公九年》
记载“自文以来,世有衰德,而暴蔑宗周,以宣示其侈”,此处“衰德”指周朝后期道德逐渐败坏的现象。
《吕氏春秋·音初》
提到“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説”,将“衰德”与国家动乱、礼乐崩坏相关联,进一步强调道德沦丧的危害。
该词多用于古典文献或学术讨论中,描述社会或个人道德的衰退现象。现代语境下较少使用,但可通过其结构理解类似词汇(如“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的引申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吕氏春秋》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哀册白善薄片八阳经贝叶偈北牖表面並隣驰燿楚才辞逊敌战干冰高産宫寺枸肆何在后案滑擦擦回次毁訿交纳颊上添毫结仇节乐截日捐床帐涓涟浚渫科斗文口分田来服两旁轮挨美徵名达命术难解泡泡偏食婆娘谴勒权敌沈结市准首兵庶尹肃反所向披靡阘懦天夭挺擢洧津文冕文舆侮法无虑无忧物物先是蟹饆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