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名。在 东海 。《楚辞·王逸<九思·伤时>》:“观 浮石 兮崔嵬,陟 丹山 兮炎野。”原注:“ 东海 有 浮石之山 。”
(2).山名。在今 江西省 南康县 西,形如覆钟,水环其外。 宋 苏轼 《留题显圣寺》诗:“ 浮石 已乾霜后水, 焦坑 閒试雨前茶。”
(3).岩浆凝成的海绵状的岩石。很轻,能浮于水面,故名。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亦可以浮石水蜂窠化,包彤蛇黄合之,可引长三四尺,丸服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闽 有浮石,亦类羊肚,而败絮其中,置之水中则浮。”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石一·浮石》:“浮石,乃江海间细沙、水沫凝聚,日久结成者。状如水沫乃鐘乳石,有细孔如蛀窠,白色,体虚而轻,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咸,入药更良。”
(4).石磬。 唐 张仲素 《玉磬赋》:“练嚮而鸣球可谐,还和而浮石非匹。”参见“ 浮磬 ”。
浮石,又称“轻石”或“浮岩”,是一种具有独特物理特性的天然矿物,在汉语中其含义可从自然属性、实用价值及文化意象三个维度解析:
浮石指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多孔状玻璃质岩石,因其孔隙率极高(可达70%以上),密度小于水,故能漂浮于水面,此特性为其命名之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将其定义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石块”。地质学上,其形成源于岩浆在急速冷却过程中气体逸出,形成蜂窝状结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与氧化铝,质地轻脆,表面粗糙。
自古用作皮肤清洁工具,唐代《本草拾遗》载其“磨皮垢,体糙能去死皮”,今仍见于美容去角质产品。其吸水性强,亦作园艺栽培基质。
因孔隙结构具隔音隔热性能,广泛用于建筑轻质混凝土(如中国建材行业标准JC/T 2118-2012《泡沫混凝土用浮石》及环保滤料。
《本草纲目》称浮石“性寒,味咸”,归肺肾经,传统中医用于化痰软坚(注:药用需遵医嘱,此处仅作文化参考)。
在诗文中常喻“漂泊无定”之境,如《诗经·邶风》“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后世引申为人生飘零;其“外糙内空”的物理特性亦被赋予“虚怀若刚”的哲学隐喻。
权威参考来源:
浮石是一种火山活动形成的天然多孔岩石,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以下是详细解释:
浮石又称火山石或江沫石,是火山喷发时岩浆急速冷却形成的玻璃质多孔岩石。其形成过程涉及岩浆在高压下突然减压,导致内部气体膨胀形成密集气孔结构,孔隙率可达71.8%-81%。
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SiO₂),属于硅酸盐类矿物。典型特征包括:
主要分布于火山活跃地区,如意大利、土耳其、美国、希腊及中国长白山脉等地。
(注:完整信息可参考搜狗百科、土巴兔装修大学等来源)
白衣战士崩崩边徼漕标承袭赤烧打鑔丹枫等比彫彤豪剧和奸璜璜化人宫匠班银降割贱劣检尸计口金镯蹶兴克利孔繇狂乖掠考猎较离蔬释屩柳花裙隆夸乱蓬蓬旅人桥鸣钥盘鼎漂梗鄱湖诮斥弃旧怜新七孔青黄未接青塞秦氏奇赢全书认的瑞景入冥笙镛射莎诗剧水底摸月束尾嗣适贴膳霆骇桐江妄庸芜昧香厨习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