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乾渣渣的意思、乾渣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乾渣渣的解释

缺乏水分而呈渣屑的样子。 茅盾 《秋收》:“那小半锅的南瓜干渣渣地没有汤,靠锅边并且已经结成‘南瓜锅巴’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乾渣渣(gān zhā zhā)是汉语方言中一个描述物体干燥状态的形容词短语,常见于北方方言(如北京话、河北话等),主要强调物体因极度干燥而呈现的粗糙、松散或易碎特性。以下从语义、用法及语用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1. 乾(gān)

    指物体不含水分或水分极少,与“湿”相对。在方言中常写作“干”,强调物理性质的干燥。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416页“干”字条。

  2. 渣渣(zhā zhā)

    叠词形式,原指碎屑或颗粒物(如“面包渣”),此处作后缀增强状态描述,突出物体质地粗糙、不细腻的特征。

    来源:《汉语方言大词典》第5卷“渣”字条。


二、整体释义

乾渣渣形容物体因干燥而失去韧性,表现为:


三、语用特征

  1. 方言区域性

    多见于华北、西北地区口语,带有地域文化色彩。

    来源:《汉语方言学导论》(游汝杰,上海教育出版社)第四章“北方方言词汇特征”。

  2. 情感倾向

    含轻微贬义,暗示物体因干燥导致品质下降(如食物难吃、土壤贫瘠)。

    例:

    “地旱得乾渣渣的,苗都长不活。”(暗含对干旱的无奈)

    来源:《河北方言研究》(李行健,语文出版社)第201页。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许宝华, 宫田一郎. 《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1999.
  3. 傅民. 《北京话词语》.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4. 游汝杰. 《汉语方言学导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5. 李行健. 《河北方言研究》. 语文出版社, 2010.

网络扩展解释

"乾渣渣"是一个形容词性短语,其含义和用法可概括如下:

基本释义: 指物体因缺乏水分而呈现碎屑状或颗粒状的状态,常用来形容食物等物质干燥到失去粘稠感的质地。例如茅盾在《秋收》中描写南瓜"那小半锅的南瓜干渣渣地没有汤",生动展现了食物因过度脱水变得松散干硬的状态。

构词解析:

使用特点:

  1. 多用于方言或口语表达
  2. 常带有贬义色彩,暗示物体失去原有质感(如食物煮得过干、存放过久)
  3. 可作形容词或副词使用(如"南瓜干渣渣地")

近义表达: 干涩、干巴巴、松散易碎
反义概念: 润泽、粘稠、水灵

这个词在现代普通话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运用,能有效传达特定质感与情境氛围。

别人正在浏览...

八米诗保正兵精粮足尘彯冲苁粗大大弓盗军刀山电唱机斗兵風行一世浮玉概义甘蜜隔辙钩努龢銮鹤躯欢惬葫芦依样结草节适结头开口饭劣时流谪赂地茅以升门牓铭注鹏砂殍殣扑翻身千随百顺弃农经商七事子启奏缺课群众区中柔艣塞北江南颡子闪躲上孰生菜十七史兽目水灯水仙操涛波体节万别千差遗送窝铺小公务员消损胁肩谄笑蟹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