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酖杀的意思、酖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酖杀的解释

以毒酒杀6*人。《汉书·霍光传》:“ 光 闻之,切让 王莽 , 莽 酖杀 忽 。” 明 危素 《大元故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谥文献黄公神道碑》:“有后母与僧通而酖杀其夫者,反诬夫前妻子所为。”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索诺木 酖杀 僧格桑 ,而献其尸及妻妾头目至军,乞赦己罪。”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酖杀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酖杀(dān shā)指用毒酒杀害他人,是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一种隐秘杀人手段。该词由“酖”(通“鸩”)与“杀”组合而成,核心含义与“鸩杀”相同。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酖”的本义

    “酖”为“鸩”的异体字,本指鸩鸟羽毛浸制的毒酒。《说文解字·酉部》释:“酖,乐酒也”,后假借为“鸩”,表毒酒义。段玉裁注:“引申为凡毒之偁”。

    字形演变:从“冘”(yín)声符与“酉”(酒器)部首,凸显与酒相关的毒性。

  2. “杀”的涵义

    《说文解字》释:“杀,戮也”,即夺取生命的行为。“酖杀”即通过毒酒实施杀戮。


二、历史用例与文献佐证

  1. 《汉书》记载

    汉惠帝时期,吕后曾以鸩酒毒杀赵王刘如意。《汉书·外戚传》载:“太后怒,乃令人酌两卮鸩酒置前,令齐王为寿”,此处“鸩酒”即酖毒之酒。

  2. 《资治通鉴》案例

    唐代武则天时期,酖杀成为宫廷斗争手段。如章怀太子李贤被逼自尽,“使者逼令自杀,贤……饮酖而薨”(《资治通鉴·唐纪十九》)。


三、文化与社会背景

  1. 隐秘性特征

    酖杀因毒发症状似自然疾病(如心悸、窒息),常被用于政治暗杀。《洗冤集录》载:“中鸩毒者,遍身青黑,十指俱黯”,宋代法医学已关注其辨识。

  2. 法律禁令

    历代律法严惩制毒、投毒。《唐律疏议》规定:“诸以毒药药人……者,绞”,但宫廷权贵常规避刑罚。


四、与“鸩杀”的语义关联

“酖”与“鸩”在古籍中多混用。清代学者王念孙《广雅疏证》指出:“鸩,或作酖”,二者实为同一行为的不同书写形式,均指以鸩毒杀人。


参考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酖杀”一词,经核查发现可能存在用字混淆或笔误的情况。根据现有资料分析:

  1. 正确词形辨析
    实际历史记载中多为“鸩杀”(zhèn shā)。鸩是中国传说中的毒鸟,其羽毛含有剧毒,将羽毛浸入酒中即可制成致命毒酒(鸩酒)。而“酖”字本义为沉溺,但在古籍中常作为“鸩”的通假字使用,如《左传》中“宴安酖毒”即指毒酒。

  2. 词义解析
    “鸩杀”指用鸩酒实施毒杀,属于古代上层社会的隐秘处决手段,常见于宫廷斗争。如《汉书》记载王莽曾“鸩杀孝平帝”,《三国演义》中何后“鸩杀王美人”等案例。

  3. 历史背景
    这种毒杀方式被列为清代十大酷刑之一,多用于赐死贵族或重臣,因其具有“保留全尸”的特点,被视为相对体面的处决方式。

注意:若用户确指“酖杀”,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判断是否为通假用法,常规情况推荐使用“鸩杀”这一标准词形。

别人正在浏览...

軪轧百足之虫,至断不蹶北雁辫子长句长绳系景冲颐次对达教帝制动态短屏碓臼多力鹅目二桃放良书覆军腹枵歌乐供认国计果子酒侯景之乱滑石粉加官进爵鉴定人翦翦较试激活精悍九能具美可望不可及愧辱吏部郎灵夙之期满秩麻苎庙貌末端仆区翘辫子起胶饼求信确有穣穣劳劳日君蜃精莳萝石首城俗夫碎物添兵减灶踠折我醉欲眠无后小祥瞎子断匾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