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部郎的意思、吏部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部郎的解释

古官名。 东汉 置吏部郎中,主管选举。或称为“吏部郎”。后代因之。《晋书·毕卓传》:“ 太兴 末,为吏部郎。”《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上赏 谢朓 之功,迁尚书吏部郎。” 胡三省 注:“《唐六典》曰:吏部郎,职在选举。 魏 晋 用人,妙於时选,其诸曹郎功高者,迁吏部郎,歷代品秩皆高於诸曹郎。”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吏部郎是中国古代官职,其核心信息如下:

一、起源与设置 该官职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称为"吏部郎中",主要负责官员选拔事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此制,如《晋书》记载毕卓在太兴末年担任此职,《资治通鉴》提及谢朓因功升迁尚书吏部郎。

二、核心职责 主管全国官吏的选拔与考核工作,相当于现代人事部门的要职。据《唐六典》记载,其核心职能是"职在选举"(负责官员选拔)。

三、地位演变

  1. 魏晋时期成为重要晋升职位,各曹郎中政绩优异者可升任此职
  2. 历代品秩均高于其他部门郎官
  3. 唐代发展为吏部四司之一,分掌不同人事职能。

四、历史实例 南朝齐永泰元年(498年),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北魏时期司徒胡国珍曾提拔官员担任此职。

该官职贯穿多个朝代,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的重要人事管理职位,其职能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脉络。更多历史案例可参考《资治通鉴》《晋书》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吏部郎

吏部郎是明清时期的官职名称,属于朝廷的官吏体系当中。拆分部首为口、彳、阝,共计12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官制,源自于《周礼》中的吏部官职。在繁体字中,吏部郎的写法为吏部郞。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吏部郎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略有差异,但基本的字形结构和意义基本保持一致。

例句:

他被任命为吏部郎,负责管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工作。

组词:

吏部尚书、吏部员外郎、吏部正员、吏部主事

近义词:

中书郎、大堂郎

反义词:

吏部侍郎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