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吏部郎的意思、吏部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吏部郎的解释

古官名。 东汉 置吏部郎中,主管选举。或称为“吏部郎”。后代因之。《晋书·毕卓传》:“ 太兴 末,为吏部郎。”《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上赏 谢朓 之功,迁尚书吏部郎。” 胡三省 注:“《唐六典》曰:吏部郎,职在选举。 魏 晋 用人,妙於时选,其诸曹郎功高者,迁吏部郎,歷代品秩皆高於诸曹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吏部郎”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指在吏部(中央最高人事管理机构)中担任郎官职务的官员。其具体含义与职责随朝代变迁有所不同,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与核心职能

“吏部郎”是吏部下属“郎官”的统称或特定称谓。作为吏部尚书的属官,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处理全国文官的选拔、考核、任免、勋封等事务。其核心工作围绕“铨选”(量才授官)展开,需精通典章制度与人事法规,是实际操办官吏管理日常工作的关键职位(《汉语大词典》“吏部郎”词条,汉典网)。

二、历史沿革与具体职衔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职正式定型。曹魏始设“吏部郎”,位列尚书省诸曹郎之首,职权极重,甚至可代行尚书职责。如《晋书·职官志》载:“吏部郎主选举事,历代重其选。” 常由门第高贵、才学出众者担任(《晋书》卷二十四,中华书局点校本)。

  2. 隋唐至明清时期:

    随着三省六部制完善,“吏部郎”逐渐细化为多个具体职位:

    • 吏部郎中:通常设二至四人,分掌文选(官员选拔)、勋封(爵位封赏)、考功(官员绩效考核)等司务。唐代杜佑《通典》称:“郎中掌选补流内六品以下官。”(《通典·职官五》)
    • 吏部员外郎:为郎中之副贰,协助处理本部事务,亦参与铨选评议。

三、地位与影响

吏部郎官因执掌“天下官吏命脉”,地位显赫:

四、文学与制度中的体现

该职频繁见于史书与文学作品,如《世说新语》载山涛举荐嵇绍为“吏部郎”,《全唐诗》中亦多见文人出任此职的酬唱之作,反映出其文化影响力。现代制度史研究认为,吏部郎是理解古代官僚体系运作的关键节点(参见王先生《中国古代官制讲座》)。


引用来源说明:

  1. 《汉语大词典》“吏部郎”词条(汉典网 zdic.net)
  2. 《晋书·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杜佑《通典·职官五》(中华书局影印本)
  4.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考六》(浙江古籍出版社)
  5. 苏洵《衡论·铨选》(《嘉祐集》卷三)
  6. 《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7. 王先生《中国古代官制讲座》(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吏部郎是中国古代官职,其核心信息如下:

一、起源与设置 该官职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称为"吏部郎中",主要负责官员选拔事务。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此制,如《晋书》记载毕卓在太兴末年担任此职,《资治通鉴》提及谢朓因功升迁尚书吏部郎。

二、核心职责 主管全国官吏的选拔与考核工作,相当于现代人事部门的要职。据《唐六典》记载,其核心职能是"职在选举"(负责官员选拔)。

三、地位演变

  1. 魏晋时期成为重要晋升职位,各曹郎中政绩优异者可升任此职
  2. 历代品秩均高于其他部门郎官
  3. 唐代发展为吏部四司之一,分掌不同人事职能。

四、历史实例 南朝齐永泰元年(498年),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北魏时期司徒胡国珍曾提拔官员担任此职。

该官职贯穿多个朝代,是古代官僚体系中的重要人事管理职位,其职能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脉络。更多历史案例可参考《资治通鉴》《晋书》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卬燥板正飙锐逼强才名成何体面诚剀筹笔驿簇盘谠辞跺擡恶菲跟胥诟駡诡挂扢挞函购灰指甲角列解会机穽康熙帝琅汤泪管擂石车两骖两当衫马韀蛮淫毛货妙材铍滑频年普天匝地洽着庆膺仁丹胡须三拜扇赫擅夕石破天惊适销庶民四百州思过半四停八当天际真人挑濬铁帚筒裤魭断舞凤物是人非无庸置辩下濑先发像形校庆小行斜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