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文选·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李善 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者,持之者众也。” 唐 马总 《意林》卷一引作“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百足之虫,至断不蹶”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读音与释义
拼音:
释义: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即使遭受打击,仍能暂时维持不垮台的状态。该成语与“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同义,均强调根基深厚的事物不易迅速消亡 。
二、出处与典故
最早见于《文选·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李善注引《鲁连子》补充:“百足之虫,至断不蹶者,持之者众也。”
唐代马总《意林》中亦有记载:“百足之虫,断而不蹶”,进一步强化了其含义。
三、用法与示例
四、近义词与延伸
五、权威参考
更多详细释义可查看《搜狗百科》、《查字典》等来源。
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非常顽强的小虫子,即使被折断了腿,也能继续前进。
这句成语由“百”、“足”、“之”、“虫”、“至”、“断”、“不”和“蹶”这几个字组成。
其中,“百”部首是“白”,有4划;
“足”部首是“足”,有7划;
“虫”部首是“虍”,有6划;
“至”为独体字;
“断”部首是“斤”,有4划;
“不”部首是“一”,有1划;
“蹶”是一个由“足”和“厥”组成的字,共16划。
这句成语的来源来自《淮南子·天文训》:“蝼蛄百足,行将至断,然终不踬。”
在繁体字中,这句成语是“螻蟻百足,行將至斷,然終不蹶。”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成语《百足之虫,至断不蹶》可以写为:“百卆之蟲,至斷不蹶。”
例句:他像百足之虫,遇到挫折时不容易放弃。
组词:百足(形容某个动物传说拥有百只脚)、百足之虫,断然(果断地做决定)、蹶起(爬起来)
近义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
反义词:自暴自弃、半途而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