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侯景之乱的意思、侯景之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侯景之乱的解释

南朝梁将侯景发动的叛乱。侯景原是北魏大将,又先后归附东魏、西魏,公元547年降梁,次年举兵叛变,攻破建康(今南京),囚死梁武帝,立简文帝,并发兵四出攻掠,长江下游地区遭严重破坏。551年废简文帝,立萧栋为梁帝,后又废梁帝自立,国号汉。次年为梁军所破,败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侯景之乱是中国南朝梁武帝统治末期爆发的一场重大军事叛乱事件。该事件发生于548年至552年间,由东魏叛将侯景发动的武装叛乱,最终导致梁朝国力衰退,江南地区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一、事件背景与起因 侯景原为东魏权臣高欢麾下将领,因与继任者高澄矛盾激化,于547年投降西魏未果后转投梁朝。梁武帝萧衍错误接纳侯景,授予其大将军封号。次年侯景察觉梁朝与东魏议和动向,恐遭出卖遂起兵反叛。

二、叛乱进程

  1. 建康围城:548年侯景率军渡江攻占建康(今南京),围困台城百余日,期间梁武帝被困饿死。
  2. 江南动荡:叛军控制长江下游地区,实施残酷统治,史载"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3. 军事镇压:552年梁元帝派王僧辩、陈霸先联军攻破建康,侯景逃亡途中被部属所杀。

三、历史影响

  1. 政治格局:加速南朝衰落,为陈朝建立奠定基础(《中国通史》卷四)。
  2. 经济破坏:江南富庶地区"户口百遗二三",农业生产倒退二十年(《六朝经济史研究》)。
  3. 文化冲击:建康城宫殿藏书毁于战火,大量典籍文献永久失传。

四、汉语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南朝梁武帝末年降将侯景发动的叛乱,造成严重社会动荡的历史事件"(第七版,第312页)。《中国历史大辞典》特别强调该事件对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关键作用(历史分册,第89页)。

网络扩展解释

侯景之乱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一场重大叛乱事件()。以下从背景、经过、影响等方面综合解析:


一、定义与背景


二、叛乱经过

  1. 起兵反叛(548年):
    侯景以“清君侧”为名,在寿阳(今安徽寿县)起兵,率军渡江包围建康(今南京),围攻台城(皇城)。
  2. 攻破台城(549年):
    围城130余天后,台城陷落,梁武帝萧衍被囚禁饿死。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傀儡皇帝(简文帝),掌控朝政。
  3. 自立为帝(551年):
    侯景废简文帝,改立萧栋,同年又废萧栋,自立为帝,国号“汉”。
  4. 败亡结局(552年):
    梁将王僧辩、陈霸先联合讨伐,侯景兵败逃亡,途中被部下刺杀,叛乱终结。

三、影响与后果

  1. 南朝梁灭亡:
    梁朝宗室内斗加剧,国土分裂,最终被陈霸先建立的陈朝取代。
  2. 社会与经济重创:
    江南地区遭受大规模战乱,人口锐减,经济凋敝,门阀士族势力大幅衰落。
  3. 南北格局变化:
    北朝(西魏、东魏)趁机扩张,占据江淮地区,加速了南北朝后期的统一进程。

四、历史评价

侯景之乱是南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暴露了门阀政治的脆弱性,也为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史学家认为其“虽为祸乱,亦促南北融合”。

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查看来源:、2、6、7、10等。

别人正在浏览...

白玉傍靠奔迫草码草奏楚琛楚鸠寸兵答策匒匌黮暗弹参滴水檐湩酒翻筋斗法醖疯蒙负米赋咏革新构立乖戾归输垝垣海螺手寒屋何满哗纵回槛慧眼独具夥贼见知绞决迥语脊椎炎课题崆峒山叟两等小学堂靓装邻女窥墙马牙硝抹衣男事拟待牛山咆怒平和琵琶虫奇蹇日削月朘省侍神坰神足月势利铜镜推谦宛暍瞎逛仙都观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