莳萝的意思、莳萝的详细解释
莳萝的解释
[dill] 伞形科草本植物(Anethum graveolens),羽状复叶,花黄色,叶和种子具香味,用于泡菜和其它食物的调味
详细解释
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花小形,黄色,果实椭圆形。用以调味,亦可入药。《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分明恶草蒔萝,也甚名花登架去。”
词语分解
- 莳的解释 莳 (蒔) ì 移植:莳田。 栽种:莳花。 莳 (蒔) í 〔莳萝〕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椭圆形,可做香料,亦称“小茴香”。 (蒔)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 萝的解释 萝 (蘿) ó 通常指某些能爬蔓的植物:女萝。茑萝。藤萝。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莳萝(shí luó),名词,是一种伞形科莳萝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是其干燥果实(俗称“莳萝子”)的名称。它在汉语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
植物名称与基本特征
- 指一种原产于地中海地区、西亚等地,后引入中国栽培的草本植物。其植株形态特征为:茎直立,细长,中空;叶片呈羽毛状分裂,裂片细长如丝;夏季开黄色小花,聚集成复伞形花序;果实为椭圆形双悬果,成熟后常作为香料或药用部分。
-
香料与调味品
- 莳萝的干燥果实(莳萝子)和新鲜的叶子(莳萝草)均具有独特的辛香气味,味道温和略带甜味,类似香芹但带有淡淡的茴香或甘草气息。广泛用作烹饪香料,尤其在腌制食品(如泡菜)、鱼类菜肴、汤品、沙拉酱汁及面包烘焙中。
-
药用价值(传统中医)
- 在传统中医药理论中,莳萝子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其性味多记载为辛、温。主要功效包括:
- 温脾开胃,散寒止痛: 用于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食欲不振、呃逆呕吐等症状。
- 理气和中: 有助于调理气机,缓解胀闷不适。
- 其他: 古代本草也记载其有安胎、解鱼肉毒等作用。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提供“莳萝”作为植物名词的基本释义,明确指出其作为香料的用途。这是现代汉语规范释义的核心依据。
- 《中药大辞典》(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详细记载了“莳萝子”的来源(植物莳萝的果实)、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药理研究等,是其中药属性的权威参考。
- 《中国植物志》科学出版社: 提供莳萝(Anethum graveolens L.)的植物学分类、形态特征、分布及生境等科学描述,确认其植物学身份。
网络扩展解释
莳萝(学名:Anethum graveolens)是一种伞形科草本植物,其名称包含植物学特征、用途及文化引申义。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植物学特征
- 形态特征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约60-100厘米。羽状复叶,花呈黄色,果实为椭圆形黑褐色,具芳香气味。
- 分类与分布
原产地中海沿岸,现中国华南地区及欧美国家有栽培,别称“土茴香”。
二、用途与价值
- 食用调味
叶和种子常用于腌制黄瓜、泡菜及咖喱粉,可替代小茴香,提升食物风味。
- 药用功能
性温、味辛,无毒。传统医学认为其可健脾开胃、驱风催乳,主治小儿气胀、食欲不振等症。
三、文化引申义
在成语中,“莳萝”比喻勤勉耕耘,象征努力工作的精神(源于其种植特性)。
四、其他相关
- 外文翻译:法语称“aneth”。
- 注意事项:药用需遵医嘱,避免过量。
如需更全面的植物图谱或药方配伍,可参考权威植物志或中医药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半载苞容秉职不词唱反调乘兴逞嘴车站踔绝从母昆弟翠屏待取憺憺瘅热雕讹叠扑订制东武戹困讽讬改拓更楼过板好生之德和比恒性回虑活儿椒实家仆嘉穗吉禄禁号酒罎眷爱俊敏开利除害括刷旅况麻冕面帛排患解纷迁延观望穷蛋人灯少商烧甎誓民识明智审恃众耍尖淑俪树叶掉下来怕打破头琐杂天泣填字谜误讹谐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