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枵的意思、腹枵的详细解释
腹枵的解释
同“ 枵腹 ”。空腹,饿着肚子。《豆棚闲话·藩伯子散宅兴家》:“恐人腹枵散去,却抬出青蚨三五十筐,唤人望空洒去,那些乡人,成团结块,就地抢拾。”
词语分解
- 腹的解释 腹 ù 一般指人和脊椎动物躯干的一部分,介于胸和骨盆之间,包括“腹壁”、“腹腔”及内脏(通常称“肚子”):腹部。腹膜。腹水。腹泻。腹疾。心腹(喻极亲近的人)。腹稿。腹诽(指口里不说而心里不以为然。亦作
- 枵的解释 枵 ā 空虚:枵腹。外肥中枵。 布的丝缕稀而薄:枵薄。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腹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肚子空虚、饥饿的状态。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
字义拆解与构词法:
- 腹:指人的腹部、肚子。
- 枵:本义指木大而中空,引申为空虚、空乏之意。《说文解字》释“枵”为“木根空也”,段玉裁注:“木大貌……木大则多空穴”。
- 因此,“腹枵”为主谓结构的复合词,字面意思即“肚子空虚”,形象地描绘了饥饿时腹中无物的感觉。
-
核心词义:
- 饥饿:这是“腹枵”最直接和常用的含义。形容人因缺乏食物而感到肚子空空、饥饿难耐的状态。例如:“行路半日,腹枵难忍,亟需觅食果腹。”
- 引申义:有时也可比喻知识、才学或精神上的贫乏空虚,但此用法相对少见,不如其表示生理饥饿常用。
-
文献例证与用法: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旅途劳顿、生活困顿或灾荒时的饥饿状态。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一回:“忽觉一阵腹枵,因向茶肆中沽饮片时。” 此例即指感到饥饿。
- 现代汉语中,“腹枵”已属较为生僻的书面语或文言词汇,日常口语中多用“肚子饿”、“饥肠辘辘”等表达。
-
相关词汇辨析:
- 枵腹:与“腹枵”同义,指空腹、饥饿。构词法为偏正结构(枵修饰腹),使用频率可能略高于“腹枵”。如成语“枵腹从公”(饿着肚子办公事)。
- 饥馑:指灾荒、谷物不收导致的普遍性食物短缺和饥饿状态,范围更广。
- 饥肠辘辘:形容饥饿时肠鸣作响,更为口语化、形象化。
“腹枵”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核心意义指肚子空虚、饥饿。它通过“腹”(肚子)与“枵”(空虚)的组合,生动地刻画了饥饿的生理感受。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或特定语境中,是理解古代文献和汉语词汇演变的一个例证。
来源参考:
- 字义解析参考《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枵”的解释。
- 词义解释及例证参考《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相关词条释义及清代李汝珍《镜花缘》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腹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拼音为fù xiāo,本义指“空腹、饥饿”,与“枵腹”同义,表示饿着肚子。例如:
- 《豆棚闲话》中记载:“恐人腹枵散去,却抬出青蚨三五十筐……”()
二、详细释义
-
字义拆分:
- 腹:肚子;
- 枵:原指空心树根,引申为“空虚”。两字组合形容腹部空虚,即饥饿状态(、)。
-
文学用法:
- 唐代康骈《李使君》中描述:“腹枵既甚,膏粱之美不如”,意为饥饿时粗茶淡饭胜过山珍海味(、)。
三、其他引申义
部分文献提到比喻义:
- 空虚无物:如器皿内部中空;
- 学识空疏:比喻人缺乏真才实学(、),但这类用法较为少见。
四、近反义词
建议需要古文例句或更具体用法时,可参考《豆棚闲话》《李使君》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娇长制大气圈恩故風檣凤食符虎干栋高樔告近攻虚贵古贱今诡黠颃颉鹤骨笛宏儒后半晌护军营加紧缄书缴公计吏警切金闺玉堂金虎期年郡厉巨然空论劳力梁倡敛息六飞六贽篾缆抹衣目光炯炯宁为鸡口,毋为牛后醲醇袍绔偏修凄暗秦长垒清娱秋石曲录如律慎终如始十三陵水库识字班摅发琐艳铁水桐木布伪传煨炭诿延狭心症鞋子稀里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