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楚 刑书名。《左传·昭公七年》:“吾先君 文王 作《僕区》之法,曰‘盗所隐器,与盗同罪’。所以封汝也。” 杜预 注:“《僕区》,刑书名。” 陆德明 释文引 服虔 曰:“僕,隐也;区,匿也。为隐匿亡人之法也。” 杨伯峻 注:“今言窝藏。”
“仆区”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刑书名,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基本定义
“仆区”读作pú qū,是楚国在春秋时期制定的一部刑法,主要用于惩治隐匿盗贼或赃物的行为。根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楚文王曾颁布此法,规定“盗所隐器,与盗同罪”,即窝藏赃物者与盗窃者同罪。
词源解析
法律内容与意义
此法强调对盗窃及窝藏的严惩,反映了楚国早期社会治理中对财产权的保护,以及通过连坐制度强化法律威慑力。部分学者认为,此法可能还涉及逃亡奴隶的处置,体现楚国社会等级制度的严格性。
历史价值
《仆区》是研究春秋时期楚国法律体系和社会形态的重要文献,展现了早期成文法的特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条文或相关争议,可参考《左传》原文及汉代服虔、杜预的注释(详见、6)。
仆区是一个汉字词语,它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封建社会里农民兼任村社公职的区域;二是指封建主对家奴、仆人居住的区域。
仆区的拆分部首是人,分别由人和区组成。仆的部首是人,总共两画;区的部首也是人,总共两画。
仆区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在封建时代,地方社会组织逐渐形成,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农民自治的区域称为仆区。
仆区的繁体字是僕區。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仆区的写法是略有差异的。仆的古字形为“卜”加上“彳”,区的古字形为“卜”加上“区”。所以,古时候的仆区的写法分别是“僕區”。
1. 他居住在农村中的一个偏远的仆区。
2. 在封建社会里,仆区的农民常常要兼任村社公职。
仆区的组词有:仆从、仆人、区域等。
仆区的近义词有:农村、乡村。
仆区的反义词有:城市、都市。
【别人正在浏览】